西夏文经幢
西夏文石刻。明弘治十五年(1502)立。石质。由顶盖、幢身、基座组成,平面呈八角形。共两座。一号幢通高263厘米,二号幢通高288厘米。幢身第一面上部刻幢额3个大字“相胜幢”,第一行题款分别记明:明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兴善寺的沙弥巴答那征、比丘师圆寂,在塔院墓地造幢,主持者皆为党项人平尚吒失领占。幢身七面刻西夏文楷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八面刻发愿者人名,其中不少为党项族姓氏。是迄今所知使用西夏文最晚的文物之一。1962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韩庄,现存保定市莲池公园。
西夏文石刻。明弘治十五年(1502)立。石质。由顶盖、幢身、基座组成,平面呈八角形。共两座。一号幢通高263厘米,二号幢通高288厘米。幢身第一面上部刻幢额3个大字“相胜幢”,第一行题款分别记明:明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兴善寺的沙弥巴答那征、比丘师圆寂,在塔院墓地造幢,主持者皆为党项人平尚吒失领占。幢身七面刻西夏文楷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第八面刻发愿者人名,其中不少为党项族姓氏。是迄今所知使用西夏文最晚的文物之一。1962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韩庄,现存保定市莲池公园。
①元、明史籍中对藏族诸族部的泛称。 ②藏族古族部名。元至元四年(1267)十月,诏谕西蕃诸族酋长以其民入附鱼通、嵓州等处。鱼通等处属宣政院辖地,在今四川省康定一带。详见:“西蕃”(693页)。
清末云南贡山县第四区独龙族反土司斗争首领。因不堪察瓦龙藏族土司的剥削压迫,于宣统二年(1910),与次里组织60余人起事,拒绝向察瓦龙土司缴纳捐税。以砍刀、弓弩为武器,率众到土司驻地布尔请愿,代表民众
1914—1949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领导人之一。新疆伊宁人。维吾尔族。1922—1942年在苏联中亚求学和工作,开始接触马列主义。回国后在伊宁等地做工。1943年12月因宣传革命被捕。
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1859页)。
旧时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对其附近一些少数民族进行统治和经济剥削的组织。详见“卡西双火圈”(547页)。
1640—1717清世祖福临皇后。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纳为妃,六月册为后。十五年(1658),皇太后不豫,皇后以礼节疏阙,受世祖责,停应进中宫笺表
碑名。或称《唐幽州卢龙节度押奚契丹两蕃副使张建章墓志铭》。1956年出土于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东。碑有志石与盖石两部分,盖石长100厘米,宽112厘米,中间边栏内篆刻“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墓志”;
元朝大臣、文士。又译阿鲁灰。蒙古人。字叔重,号东泉。至治(1321—1323)间,累官泉州路总管。泰定帝召为翰林侍讲学士。泰定三年(1326),奉命与直学士燕赤译《世祖圣训》,以备经筵进讲。迁侍读学士
见“拓跋绰”(1358页)。
西藏古人类遗址。地在西藏昌都卡若地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卡若”藏文作“kharo”,在11世纪的《德乌佛教史》中已记其名,为“四如”建置中的地名之一。1978年开始发掘,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代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