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藏农奴制

西藏农奴制

解放前在西藏曾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在国家握有最高土地所有权、西藏大小封建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与领主对农牧奴的人身不完全占有基础上形成的剥削制度。即西藏的全部土地(包括草场、山林)和农牧奴均被中央封建王朝及原西藏地方政府分封给只占西藏总人口不到5%的大小领主所占有,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牧奴无人身自由,更无任何政治权利。他们只能在被奴役并向领主提供劳役、实物与货币内差、外差的条件下,被分予少量份地,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视领主需要,其中的※差巴得永远固定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堆穷则可以缴纳※人役税的条件下外出谋生,但领主仍可随时将他们调回为自己支差。领主阶级内部可将农奴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互相转让、出租,或作为嫁奁、礼物互相赠送。按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布告,业已不准买卖和屠杀农牧奴,但领主代理人任意处罚和毒打农牧奴现象仍很普遍,毒打致死及连同庄园买卖农牧奴的亦不乏其例。同时,农牧奴大都不能单靠经营份地和自有牲畜养家活口,还要部分靠借高利贷为生,更强化了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此种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民主改革前,西藏手工业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铁质生产工具也很匮乏。农牧奴以怠工、逃亡、请愿等方式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从未停止。1959年民主改革后,已废除。

猜你喜欢

  • 普尔普

    ?—1790清朝将领。蒙古正黄旗人。姓额尔德肯氏。卫拉特蒙古人。都统巴图济尔噶勒子。原为杜尔伯特部宰桑,后投清,隶蒙古正黄旗。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闲散授蓝翎侍卫,赐乾清门行走。从征准噶尔、霍集

  • 木兰围场

    清代皇室和八旗官兵狩猎习武的场所。建于康熙二十年(1681)。地在今河北省围场县境。满语“木兰”,汉译为“鹿哨子”(吹哨引鹿的哨子),以此地设围场为哨鹿所,相沿既久遂视木兰为地名。该地原属蒙古喀喇沁、

  • 世袭总掌教

    见“尕最”(582页)。

  • 完颜阿里不孙

    ?—1217金大臣。字彦成。曷懒路泰申必剌猛安人。女真族。完颜氏。明昌五年(1194)进士。由易州军事判官,累官为威州刺史。贞祐(1213—1217)初,历任国子祭酒、同知平阳府事、兵部侍郎、翰林侍讲

  • 董成

    ①晋代休屠胡(屠各胡)首领。又作董咸。贰县人。孝武帝太元十二年(387)正月,与卢水胡彭沛谷、休屠胡张龙世、新平羌雷恶地等起兵,归附前秦大司马、鲁王苻纂,拥众10余万。九月,以纂弟苻师奴为后秦败于泥源

  • 施州

    古州名。北周武帝置。治所在沙渠县(今湖北恩施)。隋改清江郡,唐改清化郡,乾元(758—759)初,复名。宋因之,领清江、建始2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清江入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置

  • 旄牛

    古地名。因旄牛山得名。西汉元鼎六年(前111)置旄牛县,治今四川汉源县南大渡河南岸。东晋永和(345—356)中废。南朝宋复置,不久复废。齐、梁属沈黎僚郡地。北周设黎州。隋开皇中置沈黎县。大业(605

  • 合四卑腊因铁里卑稍只

    契丹语。为契丹※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应天皇太后※长宁宫。

  • 撒珊珊

    傈僳语音译。即竹签卦。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占卜形式之一。 卜卦时将专门用于卜卦的27根竹签随意分成三股(并非每股9根平分),一股称“枯娃”,代表问卦者本人;一股称“尼马”,代表中间者;另一股称“尼划”,

  • 马瞻

    1612—1638清初将领。又作玛占。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大贝勒※代善第六子。后金天聪元年(1627)五月,从贝勒多铎由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出兵,转战锦州、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