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赤狄

赤狄

北方古族名。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部分。一说狄人信仰萨满教,以青、赤、白、黑象征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赤狄居南,崇尚赤色,着赤色衣饰,故称。与白狄、长狄、众狄等组成部落联盟,居于盟主地位,役使其他诸狄,对华夏族采取统一行动。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狄人内乱,部落联盟瓦解,长狄、白狄、众狄先后脱离其控制。其支系有潞氏、东山皋落氏、廧咎如、甲氏、留吁、铎辰等部。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长治县北及山西、河北、河南之交界地区,与晋人杂居。因常与晋、卫、齐、宋等华夏诸侯互相攻伐,故不断向四方迁徙。周定王十三年(前594),与晋战于曲梁(今河北鸡泽),潞氏败亡。翌年,甲氏、留吁、铎辰亦亡于晋。此后,赤狄衰落,大部分并入晋,成为晋国统治阶级的奴隶或农奴,有的被征入晋军,成为数量颇多的“狄卒”。他们以各种方式反抗晋国的奴役,周敬王二十四年(晋定公十六年,前496),其首领析成鲋、小王桃甲乘晋国内讧,起义反晋,一度攻入绛都,不久被击败。战国时,赤狄遗民受魏国统治,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乘魏国败于楚、赵之机,起兵反魏,在浍水附近大败魏军,不久失败。后裔融入华夏之中。《魏书·高车传》云,高车(敕勒)为其后裔,但这部分应为周朝之前迁入漠北的狄人。参见“敕勒”(1983页)。

猜你喜欢

  • 白窝泥

    参见“毕约”(755页)。

  • 邹森青

    ?—1948辛亥革命志士。湖北汉川人。回族。1903年,投入湖北护马队为前哨兵。1904年,随营到襄阳,改为常备军。1906年,该部扩编为陆军第八镇骑兵第八标,任二营右队头棚正目。曾被授五品军功奖。1

  • 灵崇寺

    内蒙古伊克昭盟达尔哈特部的召庙。俗称再生召。清乾隆元年(1736)建,位于札萨克旗东偏南25里。供奉成吉思汗遗像。规定庙内喇嘛必须由达尔哈特部人充任,是为该寺不同于一般寺庙之处。庙中地位最高者为沙布隆

  • 见“门款”(135页)。

  • 白珠乌坚吉美却吉旺波

    1808—?清代藏传佛教活佛、学者。藏族。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人。幼年被指认为巴格·桑旦平措的转世灵童。早年出家,毕生讲法修行。曾任西藏甘丹寺第九十任法台。著有《出世法言·莲苑歌舞》,采用诗文相

  • 伊犁九城

    清代新疆伊犁九城统称。清朝统一新疆后,实行军府制度。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月,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伊犁将军),为全疆最高军政长官。伊犁成为新疆的政治、军事中心。自1761年1780年间,清朝在

  • 哈尔博户大渠

    见“博尔博户大渠”(2154页)。

  • 震旦

    地名。亦译国泰、契丹等。此词于13世纪蒙古西征时进入欧洲地理学,为“契丹”一词之转讹。开始指契丹,后扩大指辽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此后又进一步扩大到泛指整个中国。《马可波罗游记》称中国即用此词。

  • 郑和墓

    在南京中华门外牛首山南麓。初建于明宣德(1426—1435)年间。为纪念著名航海家郑和而修。因郑和本姓马,故俗称“马回回墓”。据考郑和病卒于古里(今西印度的卡利卡特),赐葬南京,此地或为其衣冠冢。墓建

  • 吐蕃奴隶平民大起义

    唐末吐蕃奴隶平民反抗奴隶主的斗争。会昌二年(842),达磨赞普被叶尔巴僧人拉隆贝吉多吉刺杀后,贵族大臣分别挟持其2子,常年争权混战,社会矛盾尖锐。咸通十年(869),奴隶及平民不堪奴隶主的世代残酷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