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踏犁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时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对广西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农民的踏犁有如下记述:“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又广人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宿��巨根,无不翻举,甚易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时,曾任广西转运使的陈尧叟建议中原地区缺少耕牛者,可向广西购买踏犁,他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卷4750)今壮族所使用的踏犁,与宋朝时踏犁仍基本相同。

猜你喜欢

  • 桓晖

    ?—约500南北朝时大阳蛮首领。字道进。大阳(今湖北京山北)人。为久居※大阳蛮的汉族。先世被北朝称之为岛夷。※桓诞之子,桓玄之孙。其父幼年时因祖父被杀而流入大阳蛮中,及长,被拥为蛮首,附北魏,屡任要职

  • 嘎山

    满语音译,又作噶珊,汉语意为“村屯”。清代东北满族等聚居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例以城区称“坊”,近城地带曰“厢”,厢以外曰“乡”。乡居的各村庄、村落,即“嘎山”。后金天聪(1627—1635)间,以“屯

  • 赵善政

    五代十国时期云南大天兴国君主。白蛮(白族先民),剑川节度宁北城佉逸塝(在今云南洱源县邓川北)人。白蛮大姓之一,世代为南诏显贵。明代杨慎《滇载记》谓其在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时即为清平官。唐

  • 大成比吉

    见“把汉比吉”(1062页)。

  • 安藏

    ?—1293元代畏兀儿翻译家。即安藏札牙答思。字国宝,自号龙宫老人。世居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9岁从师学佛经。15岁习儒、释二家文书,通多种语言,在翰林中颇负盛名。宪宗蒙哥时(1251—

  • 敞屠洛

    西汉匈奴符离王。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归附汉朝,受礼遇,封湘成侯,赐食邑1800户。元鼎五年(前112),以坐酎金罪除爵。

  • 西极马

    见“天马”(216页)。

  • 阿奇木伯克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维吾尔语“听政公平之谓”。职司所辖城、村政府的一切大小事务,职繁权重,位居诸伯克之首,掌生杀予夺之权。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木后,废除世袭,视其管理城

  • 玉树藏族移住青海章程

    清朝所定玉树藏族留住青海蒙古牧地应遵守的规定。道光十八年(1838),玉树藏族三十九族内雍希叶布、蒙古尔津、尼牙木错、卡爱尔等四族,因屡被果洛克族抢劫,陆续逃入青海右翼正盟长郡王游牧地,盟长棍楚克济克

  • 西且弥国

    西域古国名。王治天山东部于大谷(今新疆阜康县境)。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300余,口1900余,兵730。国王之下设西且弥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各1人。居民“庐帐居,逐水草,颇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