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辽史

辽史

史书名。元朝官修,脱脱等撰。凡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营卫志》、《国语解》等卷为正史中最具特色者。主要记载辽朝历史及其典章制度,也简述了北辽和西辽的史事,辽朝建立前契丹族史事,散见于《世表》、《营卫制》等卷。取材以辽耶律俨撰《皇朝实录》和金陈大任等撰《辽史》为底本,兼及《契丹国志》、《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诸正史《契丹传》。元世祖(1260—1294)时曾两次诏修辽、宋、金三史,因体例争议未决,延至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着手撰写。四年三月修成,首尾不及一载,于二十四史中成书最速。编修时以实录为凭,无所粉饰,多数记载,较为可信。是研究辽代史和契丹民族史的主要史料。但由于成书匆促,无暇旁搜,率而成编,实多疏略。如开国前和灭亡阶段的记载诸多缺略,会同元年(938)改契丹国号为辽,统和元年(983)复国号为契丹等大事漏记。又因史料未及融贯,重复缺谬之处甚多。如每年游幸,即具书于本纪,复为游幸表一卷;部族之分合,既详述于营卫志,复为部族表一卷;属国之贡使亦具见于本纪,复为属国表一卷;食货志、刑法志等既甚短简,且与本纪列传重复。加之失于校勘,错误比比皆是。如年号寿昌误记为寿隆,也有同人异名、一事岐说等情况。是书初刻于至正五年,已佚。后有元刻明印本,明南、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殿本、百衲本等,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最优。清厉鹗《辽史拾遗》、杨复吉《辽史拾遗补》、近人冯家升《辽史正误三种》均可订证其失误。又,《辽史》修撰不自元朝始。此前,金朝已先后撰成两部,均佚。一为萧永祺撰,耶律固等同修,皇统八年(1148)成书的75卷《辽史》;一为金章宗时(1189—1208)命党怀英、移剌履等人初修,陈大任专力续成的《辽史》,世称陈大任本。大任修史时,朝廷下令民间将辽时诸家文集、记事及碑铭墓志等,悉上送官,以资取择。元修《辽史》,多因之。

猜你喜欢

  • 彭士然

    即“彭士愁”(2176页)。

  • 壶

    战国时期中山国祭祀礼器。亦称“中山王铜圆壶”。周慎靓王五年(中山王十三年,前316),由中山王下令制作,用以祭祀上帝和祖宗。盖上有两个圆形纽,壶腹为圆球形,有两道平行凸

  • 阿哈玛特

    见“玛罕木特”(453页)。

  • 藏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部分居民的自称。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察隅河上游及桑河下游。约700多人(1976)。讲自己的土话,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与僜人格曼话大致相同。按村落聚居,内部通婚。疾病丧葬时皆杀牲送鬼。

  • 挹怛国

    西域古国名。一译哒、挹阗。初名滑国。原为游牧部族。一般认为是与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或认为是车师别种。东罗马史家则称之为白匈奴。初分布于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永建元年(126)

  • 大唐武氏墓志

    唐代墓志。开元二十四年(736)刻制。1978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县青嘴湾。高56厘米,广56厘米,厚5厘米。志盖正中篆体阴刻“大唐故武氏墓志之铭”,四边杀面雕有缠枝卷叶花纹。铭及序共20行,行20字,

  • 怛逻斯

    西域古地名。见《新唐书·西域传》。《新唐书·地理志》作怛罗斯。《大唐西域记》作呾逻私。《大兹恩寺三藏法师传》作呾逻斯。《常德西使记》作塔刺寺。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塔刺思。明《西域番国志》依蒙古语称此城

  • 乌延蒲卢浑

    1090—1162金将领。又作薄鲁浑、薄鲁虎。女真族。乌延氏,亦作兀颜、乌丸。曷懒路乌古敌昏山人。龙虎卫上将军孛古剌子。力大善射,以勇健隶完颜阇母军。从攻黄龙府,力战有功。太宗天会五年(1127),从

  • 堕瑰

    辽代奚(又作库莫奚)族部族名。原为奚将胡损一个门的名称。《辽史·国语解》称:“堕瑰,门名,辽有堕瑰部。”奚族初有5部,辽太祖五年(911),悉入契丹,号五部奚。天赞二年(923),奚将胡损恃险坚壁于箭

  • 平阳

    古地名。春秋晋置。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西汉为河东郡二十四属县之一。东汉为平阳侯国。三国魏复改为县。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并入禽昌,太和十一年(487)复置。汉(前赵)永凤二年(309),汉主刘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