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辇阿不
即“萧拱”(1990页)。
即“萧拱”(1990页)。
藏语音译,意为“寨首”。解放前四川阿坝藏族地区基层组织头人。每个村寨均有一名。世袭。受命于土官,向寨众传达政令,办理本寨事宜。不享有任何特权。寨众对之亦无任何义务。
即“蛮书”(2272页)。
古代汉族对白族先民的称谓。亦作“僰人”。“白”与“僰”音近,是译音别字。明清以后统称“民家”。1956年,改称白族。详见“白族”(596页)。
春秋时众狄之一部。亦作骊土之翟。分布于今山西晋城县南。丽土指骊戎故地。骊戎原居于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后迁至今山西晋城县南。晋献公五年(前672),晋灭骊戎,众狄入居骊戎故地,故称。周襄王十六年(晋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岭西部。由隋以前的北室韦分解而来。《旧唐书》称该部位于婆莴室韦东,分布在今小兴安岭北段西侧纳谟尔河流域(一说在外兴安岭南的西[昔]林木迪河源东)。为室韦中的强部之一。唐以后不见于
旧时布依族民间巫术。亦称“丢摆子”。流行于贵州南盘江、北盘江流域。是时,由于人民生活贫困,缺乏医药卫生条件,疟疾病(俗称“打摆子”)极为流行,尤以幼童被感染者为多。布依族民间相传疟疾为“摆子鬼作崇”,
清末壮族抗法英雄。广西凭祥隘口蒙家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曾率壮族农民参加过太平天国后期反清斗争,因其作战英勇,远近闻名。1884年清政府对法宣战,命冯子材率军至龙州前线。被邀率众参加冯子材的抗法部队
即“去特若尸逐就单于”(474页)。
参见“玉资伯克”(477页)。
壮族民间传统舞蹈。亦称打木槽、打板凳,古称舂堂舞。壮语称打芦烈、谷脚。流行于广西、云南壮族地区。一般在春节、三月三歌节及农闲期间表演。参加者多为偶数,4~20人不等,围绕在一张板凳或一个木槽旁,各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