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逃人法

逃人法

清代惩处八旗内逃亡者及失察官员、窝主等的法律。例定凡逃亡事出,该管人员须于法定日期内呈递“逃牌”,上书逃人姓名、年貌、旗籍、服色及逃亡日期、次数、有无携带军器等。超限或隐匿不报者,系官罚俸、降级,系常人则以鞭责。(1)旗下奴仆(满语阿哈)逃亡被抓获者,有单颊刺字、双颊刺字、鞭打、枷号、发往吉林等处给披甲人为奴等处分。(2)正身旗人逃亡,有鞭枷、发往黑龙江等处当差之分。(3)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额鲁特新附者逃亡,一经捕获即行正法。 (4)康熙十二年(1673)定,八旗官员逃亡者,革职交刑部治罪。以严刑峻法惩治逃亡及其违法者之制早已行之。顺治十二年(1655),左都御史屠赖曾奏:“逃人三次始绞,而窝主一次即斩,又将邻佑流徙,似非法之平也。”(蒋良骐《东华录》卷7)顺治六年(1649),靖南王耿仲明因所部天祐军中窝藏逃人事发,畏罪自缢死于江西吉安军次。

猜你喜欢

  • 刘哥

    见“耶律刘哥”(1311页)。

  • 邑主同?龙欢合邑子一百人等造像记

    古碑铭。北周保定二年(562)立。原为陕西耀县塔坡圣德寺藏物,现存该县文化馆。碑称造像者“一百人”,现能识别者94人。其中羌姓※同��氏(铜鞮羌)67人,荔非氏1人。公孙氏

  • 金文雅

    书名。金代诗文选辑。清庄仲方辑。16卷。自金人《拙轩集》、《滏水集》、《滹南遗老集》、《归潜志》等文集及《金史》、《三朝北盟会编》等文书辑出。其中赋1卷、诗2卷、各体长短文13卷。另附书目及作者考。庄

  • 额森

    见“也先”(140页)。

  • 扈鲁玛台吉

    见“达瓦”(721页)。

  • 依合瓦尼派

    阿剌伯语音译,意为“兄弟”。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清末民初,由马万福(又名马果园,东乡族)为首的十大阿訇所提倡。主张凭经行教,称为遵经派。反对以往伊斯兰教各派中的汉化仪式和思想,反对门宦制度,提倡经堂教育

  • 章嘉呼图克图

    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之一。佛教传说,有十三位先世。因第十三位先世扎巴鄂色出生于青海互助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明崇祯三年(1630)任青海郭隆寺(后改称佑宁寺)法台,故以村名称为张家活佛(清康熙时以

  • 郢州

    ①古地名。汉代以后※廪君蛮东移居此。※板楯※槃瓠等蛮僚后裔亦聚居其间。南朝宋孝建元年(454)置州,治所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昌)。领15郡、72县。隋开皇九年(589),改为鄂州。 ②渤海王国置。为渤海

  • 贝和诺

    1647—1721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富察氏。尚书济席哈孙。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户部郎中兼佐领迁大理寺卿。三十五年(1696),奉命往山东经理闸河,任内封闸蓄水,启闭以时,益于漕运,受康熙

  • 永宁土知州

    元明纳西族土司。元初设答兰管民官(答兰是永宁的古称)。后设永宁土知州,属丽江军民宣抚司。《元史·地理志》永宁州:“昔名楼头赕,接吐蕃东徼,地名答兰,么些蛮祖泥月乌逐出吐蕃,遂居此,世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