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伦春语

鄂伦春语

我国鄂伦春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黑河市和塔河、呼玛、逊克、嘉荫等县。鄂伦春多半聚居。聚居地区的鄂伦春族大部分都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城镇和一些乡村的青少年已逐渐使用汉语,少部分和达斡尔族杂居的地区则使用达斡尔语。使用人口约2000人。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但各地区语言都有一些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分为甘奎话、托河话(以上在自治旗),库玛尔话(在塔河、呼玛县)毕拉尔话(在逊克县)。鄂伦春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语有18个元音,19个辅音。在元音系统里,单元音占优势。复元音只出现在借词里。元音分长短。依据元音和谐的情况可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两类。在一个词里只出现同性属的元音。元音在唇状上也要求一定的和谐。这种和谐规律也扩展到附加成份的元音。辅音系统简单,只有个别音不能在词首出现。能在词末出现的辅音比较多。辅音结合时产生大量同化现象,其中逆同化现象最丰富。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纷繁。静词格形式多,而且其中几对格还兼表确定/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和反身领属附加成分,附加成份又整齐又对称,使用得很广泛。动词有表示人称的附加成分。对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类型和情态表达得细腻。被动态、使动态附加成分在语音形式上区别得开。动词的祈使形式还区分说话人希望动作要即时进行和说话人希望动作在做完某事以后再进行这样的两类。由于语法附加成分丰富,因此虚词相对地少。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是主语在谓语前,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宾语、补语在动词谓语前。句子结构里,结构成分之间往往出现互应关系,如主语和由动词充当的谓语,在人称和数上有互应关系;领属结构的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也有互应关系。复句不大使用连词。主句和从句大都是靠位置(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语调来连接,另外则靠从句中的动词形动形式粘附的格附加成分,动词副动形式粘附的副动形式附加成分连接。鄂伦春语有丰富的表示狩猎文化的词语、反映本民族独特生活方式的词语也很有特色。用语音交替构成在意义上和词形上对称的对偶词数量比较多。新词的产生要靠在词根后粘附构词附加成分以及词素与词素的复合。新词术语多借自汉语,另外还有一些蒙古语、达斡尔语、满语的借词。

猜你喜欢

  • 木特洼里伯克

    参见“木特斡里伯克”②(260页)。

  • 蛤仔兰

    即“噶玛兰”(2500页)。

  • 福三卫

    见“福山卫”(2412页)。

  • 陈喜

    明代蒙古族画家。字仲乐。明宫廷太监。博雅多识,专工人物鸟兽画。明人夏文彦《图绘宝鉴》赞其丹青“下笔无痕,为一代之妙”。

  • 诺尔布班第

    ?—1734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萨木多尔济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袭札萨克多罗贝勒。赐牧塔尔弼克哩叶库布尔。四十年(1701

  • 肃州回鹘

    河西回鹘驻牧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地区的一部。见“河西回鹘”(1507页)。

  • 徒思

    见“途思”(1900页)。

  • 莽苏尔

    一译满苏尔。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察合台后王吐鲁番苏勒坦阿哈木特长子。世居新疆吐鲁番。初隶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康熙五十九年(1720),因向清军献马驼,获罪于准部贵族,被拘禁于喀喇沙尔(今新疆焉耆)

  •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王朝与西域诸国经济交流的贸易通路。简称丝路。据史籍载,远在张骞通西域前,中国内地丝绸,即循此通道远销国外。至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张骞自西域返归后,横贯亚洲的丝绸贸易通道自是进一步发展。

  • 綦连猛

    东魏、北齐将领。字武儿。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人。一说为鲜卑綦连氏(綦氏),一说其先姬姓,六国末,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魏燕郡太守綦连元成子。少习弓马,有志气。北魏永安三年(530),被尔朱荣征为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