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

我国鄂温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鄂温克族绝大多数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由于交际的需要还使用毗邻民族的语言。例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蒙古语;莫尔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达斡尔语;其他地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汉语。在国外和鄂温克族自称相同、语言相近的有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堪语)。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其他地区通用汉文。鄂温克语有8个短元音,10个长元音。除了两个元音以外,其他元音都是长短相配的。元音有鼻化现象,复元音多出现在借词里。在词里,一部分元音相互和谐而排斥另一部分元音。因此元音可分做阳、阴两类。和谐以性属为主以唇状为辅,规律简明。辅音有15个。个别辅音不出现在词首。有长辅音,它的产生是由于语音同化的结果,因此只出现在词中,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词干内的长辅音只有靠亲属语言的比较、才知道被同化语音原来的面貌。鄂温克语有丰富的语法表达手段。各种语法意义主要靠在词干后粘附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在我国满—通古斯语中,鄂温克语格的数目最多,有的格还能分别表示确定和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指示人称属有和反身属有的附加成分整齐对称,使用严格。动词有人称形式,人称附加成分起源于共同满—通古斯语的人称代词。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比较固定,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宾语、补语在前,动词谓语在后。一部分主谓关系的结构和修饰关系的领属结构其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互相呼应。主从关系的复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作从句谓语的大部分是动词的形动形式和副动形式。鄂温克语大部分词是固有的,相当数量的词和鄂伦春语、赫哲语、满语、锡伯语同出一源。新词的产生借助于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粘附在词根后生成。词素与词素的合成也是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固有词以外,作为丰富自己语言的手段,还借用了蒙古语、达斡尔语和汉语的词。

猜你喜欢

  • 奥屯牙哥

    即“奥屯忠孝”(2253页)。

  • 阿鲁剌惕

    即“阿儿剌”的复数。见“阿儿刺”(1199页)。

  • 公田制

    辽圣宗时屯田戍边的一种田制。是时沿边各置屯田戍兵,以种田积谷代替军饷。规定诸屯田在官斛粟不得擅贷,在屯者力耕公田,不输税赋,是为公田制。

  • 回回国

    见“花剌子模”(999页)。

  • 赛德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赛德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5千。居住在泰耶尔人住地的东南方,包括花连县秀林乡、万荣乡,南投县仁爱乡合作、精英、春阳、南丰、互助等村。分雾社、春阳、合

  • 哈攀龙

    ?—约1751清朝将领。直隶河间(今河北献县一带)人。回族。其先出自新疆回部。乾隆二年(1737)中一甲一名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后历任福建兴化(蒲田)副将,及河南南阳、福建海坛、漳州诸镇总兵。十三年(

  • 阿敏

    1586—1640清初宗室大臣。满族。爱新觉罗氏。太祖※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次子。其父子兄弟因谋叛太祖,父囚禁而死,兄阿尔通阿、弟扎萨克图被杀。独他获宥,养育太祖宫中如己子。初封贝勒,屡立战功。明万历

  • 石抹常山

    ?—1254蒙古国将领。契丹族。青州防御使※石抹高奴子。窝阔台汗元年(1229),以父伐金卒于军,袭为千户。蒙哥汗三年(1253),擢总管,领兴元(今陕西汉中)诸军奥鲁(蒙古语,意为老小营)屯田,并领

  • 察罕喇布坦

    ?—1737清外札萨克蒙古青海和硕特南左翼中旗台吉。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拉扎布之子。雍正元年(1723)因父拉扎布附罗卜藏丹津反清,逃奔巴尔喀木,偕弟旺舒克喇布坦降清。九年,因劝阻其父附土尔扈特诺尔

  • 新疆外藩纪略

    见“西域闻见录”(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