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

我国鄂温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鄂温克族绝大多数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由于交际的需要还使用毗邻民族的语言。例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蒙古语;莫尔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达斡尔语;其他地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汉语。在国外和鄂温克族自称相同、语言相近的有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堪语)。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其他地区通用汉文。鄂温克语有8个短元音,10个长元音。除了两个元音以外,其他元音都是长短相配的。元音有鼻化现象,复元音多出现在借词里。在词里,一部分元音相互和谐而排斥另一部分元音。因此元音可分做阳、阴两类。和谐以性属为主以唇状为辅,规律简明。辅音有15个。个别辅音不出现在词首。有长辅音,它的产生是由于语音同化的结果,因此只出现在词中,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词干内的长辅音只有靠亲属语言的比较、才知道被同化语音原来的面貌。鄂温克语有丰富的语法表达手段。各种语法意义主要靠在词干后粘附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在我国满—通古斯语中,鄂温克语格的数目最多,有的格还能分别表示确定和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指示人称属有和反身属有的附加成分整齐对称,使用严格。动词有人称形式,人称附加成分起源于共同满—通古斯语的人称代词。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比较固定,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宾语、补语在前,动词谓语在后。一部分主谓关系的结构和修饰关系的领属结构其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互相呼应。主从关系的复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作从句谓语的大部分是动词的形动形式和副动形式。鄂温克语大部分词是固有的,相当数量的词和鄂伦春语、赫哲语、满语、锡伯语同出一源。新词的产生借助于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粘附在词根后生成。词素与词素的合成也是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固有词以外,作为丰富自己语言的手段,还借用了蒙古语、达斡尔语和汉语的词。

猜你喜欢

  • 敌隐

    见“耶律唐古”(1318页)。

  • 文州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南北朝时※文州蛮居此。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文县。元改文扶州

  • 济娃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北部藏族地区寺院“议仓”中专门经商者的称谓。依寺院经营的商业资金多寡决定其人数,由温布或囊佐(议仓主持人)指派富裕、善交际、会做生意者充当。三年一换。寺院交以经营资金,按40%的

  • 萧图玉

    辽代将领。字兀衍。契丹族。北府宰相※萧海瓈子。圣宗统和初年,承天太后萧绰称制。以戚属入侍。寻为乌古部都监。因讨速母缕等部有功,迁乌古部节度使。十九年(1001),任西北路招讨使。二十五年(1007)九

  • 鬼首

    见“鬼主”(1703页)。

  • 迪辇阿不

    即“萧拱”(1990页)。

  • 奉化可汗

    见“仁裕”(315页)。

  • 吉兑

    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其庄园在藏绒。清乾隆十六年(1751)达赖喇嘛任命吉兑乃索南彭错与雪康巴同为阿里总管,该家族始入西藏贵族上层。道光二十七年(1847)有雪尼吉兑巴陪噶伦沙扎赴乍丫,咸丰三年

  • 郡主

    清代宗室亲王嫡女的封号。格格封号中第一等。和硕亲王女,不论嫡生庶出,咸系“和硕格格”美称。初制,均以封为郡主。康熙四十五年(1706),廷议以其侧福晋所生之女同与嫡出者一例授封,实为过优,题准改为“郡

  • 银角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