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温克语

鄂温克语

我国鄂温克族使用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以及黑龙江省的讷河县。鄂温克族绝大多数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由于交际的需要还使用毗邻民族的语言。例如,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蒙古语;莫尔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鄂温克人还使用达斡尔语;其他地区的鄂温克人还使用汉语。在国外和鄂温克族自称相同、语言相近的有俄罗斯联邦境内的埃文基语、蒙古国的鄂温克语(又称喀木尼堪语)。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其他地区通用汉文。鄂温克语有8个短元音,10个长元音。除了两个元音以外,其他元音都是长短相配的。元音有鼻化现象,复元音多出现在借词里。在词里,一部分元音相互和谐而排斥另一部分元音。因此元音可分做阳、阴两类。和谐以性属为主以唇状为辅,规律简明。辅音有15个。个别辅音不出现在词首。有长辅音,它的产生是由于语音同化的结果,因此只出现在词中,不出现在词首和词末。词干内的长辅音只有靠亲属语言的比较、才知道被同化语音原来的面貌。鄂温克语有丰富的语法表达手段。各种语法意义主要靠在词干后粘附各种附加成分来表示。在我国满—通古斯语中,鄂温克语格的数目最多,有的格还能分别表示确定和非确定的语法意义。指示人称属有和反身属有的附加成分整齐对称,使用严格。动词有人称形式,人称附加成分起源于共同满—通古斯语的人称代词。句子结构成分的次序比较固定,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宾语、补语在前,动词谓语在后。一部分主谓关系的结构和修饰关系的领属结构其两项之间在人称和数上互相呼应。主从关系的复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作从句谓语的大部分是动词的形动形式和副动形式。鄂温克语大部分词是固有的,相当数量的词和鄂伦春语、赫哲语、满语、锡伯语同出一源。新词的产生借助于丰富的构词附加成分粘附在词根后生成。词素与词素的合成也是新词产生的一个重要手段。除了固有词以外,作为丰富自己语言的手段,还借用了蒙古语、达斡尔语和汉语的词。

猜你喜欢

  • 阿玛王

    ①满语音译,汉译言父王。指清顺治时摄政王多尔衮。顺治五年(1648)十一月,世祖福临加封“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阿玛王一词,盖从此出。一说福临居宫时待多尔衮,必有此称。清初一些来华的外

  • 者线蒙庆甸军民总管府

    元代土司名。至顺二年(1331),与八百等处宣慰司同时建置,其地当在八百媳妇国境内。“者线”可能是“景线”,原为八百媳妇国政治中心所在地,八百媳妇国(兰那国)迁都景迈(清迈)后,景线即建为府。为傣(泰

  • 他失

    见“塔克世”(2158页)。

  • 大傣

    参见“旱摆夷”(1080页)。

  • 委敬阿拜

    见“威正雅拜台吉”(1618页)。

  • 土观呼图克图三世

    见“土观·罗桑却吉尼玛”(74页)。

  • 八旗拔贡生

    参见“八旗贡监生”(31页)。

  • 丘豆伐可汗

    一作“豆代可汗”,即“社仑”(1171页)。

  • 硬杆犁

    一种笨重的犁杖。亦名“大抬犁”,或“大抬杆犁”。因驾牛不用套,在牛颈上驾横杆,用皮绳连接犁辕得名。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和黑龙江省从事农业生产的达斡尔族聚居区。除铧子和犁镜购买外,其余木制部件均自造。一般

  • 敕赐广惠寺碑

    碑铭。清世宗胤禛撰文。雍正十年(1732)广惠寺(原称郭莽寺)建成时立。寺在青海大通县境内。碑文记述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蒙古罗卜藏丹津之乱,该寺喇嘛煽动远近部落聚兵附逆,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