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城县
古县名。唐仪凤三年(678),分湟水县置。北枕湟水,西即土楼山。治所即今青海西宁市。时李敬玄率军击吐蕃,兵败。后黑齿常之夜袭吐蕃营,吐蕃退走。唐上元(760—762)后,地入吐蕃,废。
古县名。唐仪凤三年(678),分湟水县置。北枕湟水,西即土楼山。治所即今青海西宁市。时李敬玄率军击吐蕃,兵败。后黑齿常之夜袭吐蕃营,吐蕃退走。唐上元(760—762)后,地入吐蕃,废。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阿拉沟。1976年至1977年发掘。地表封石、土穴、木椁。单人葬、双人葬均有。规模大、殉物多。出土虎纹金饰牌、饰带、双狮铜方座、细泥红陶器、漆器、丝织物等。金饰物尤多,形制具有
参见“督”(2356页)。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畬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
北周、隋朝大臣。初名善,字休因。河南洛阳人。鲜卑长孙氏(拔拔氏)。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孙,周上党郡公绍远之子。略涉书记,尤晓钟律。西魏大统年间(535—551),为东宫亲信。周明帝(557—560年在位
清代新疆工矿名。乾隆四十七年(1782),经伊犁将军伊勒图奏准,于烘郭尔鄂博山之大山头、石人子、甘沟3处,开设煤窑24座。中16座长年挖取,八座冬春两季挖取。五十年(1785),又增设12座。越3年,
名弓名。汉魏时“小水貊”(貊之别种,居今鸭绿江以西地区)人所制,故名。《后汉书·高句骊传》:“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1762—1817清代学者。字仲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著作甚多,有《烟霞万古楼文集》,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载其所著《西夏书》4册,未见传本。
西夏学士。党项人。官御史正,有谏臣、限量、文恭、东南姓官上大复封号。受皇族重臣、德师、中书、知枢密事嵬名德照之请,对以声分类的西夏文字典《音同》重新校勘,正其杂混,依声集类,共收大字6133,注字62
日本侵略者占领台湾时在总督府下设置的专门统治高山族人民的机构。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施所谓“廓清蕃地五年计划”而于1910年设置,随后又在各地增设“蕃务课”(后改为“理蕃课”),以加强对高山族人民的镇压和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察哈尔地区额鲁特人专称。有新、旧额鲁特之分。乾隆十九年(1754)前内附而居是地者,称旧额鲁特,有佐领18。是年起及以后内迁被安置者称新额鲁特,有佐领6。归察哈尔都统管辖。今为内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