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张籍

张籍

【生卒】:770~830?

【介绍】:

文昌,行十八,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元和元年(806),补太常寺太祝,沉滞下僚,十年不调。十一年,官国子助教。十五年,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韩愈荐为国子博士。次年改水部员外郎,世称“张水部”。四年,任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又称“张司业”。新、旧《唐书》有传。籍一生贫病潦倒,四十多岁时,患眼疾几近失明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籍工诗,尤长于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云:“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刘攽《中山诗话》谓“张籍乐府词清丽深婉,五言律诗亦平澹可爱,至七言诗,则质多文少。”存诗480余首,《全唐诗》编录5卷。有《张司业集》。

【生卒】:约766—?

【介绍】:

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祖籍苏州(今属江苏)。排行十八。幼居和州。建中末至贞元初,与王建同学于邢州,会诗索句。贞元十年(794)北游至蓟北。十二年(796),居和州,孟郊来访。十四年(798),至汴州谒韩愈。经韩推荐为乡贡进士。十五年(799)进士及第。次年起,居丧于和州。元和元年(806)释褐太常寺太祝,多年不调。其间,患眼疾数年。十一年(816),授国子助教。十五年(820),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经韩愈推荐,为广文博士,迁国子博士。二年(822),擢水部员外郎,奉使南行。四年(824),迁主客郎中。大和元年(827),又曾出使至杭州。二年(828),进国子司业。次年,曾有诗赠送白居易令狐楚。其后事迹即不可考。卒年当在大和三年(829)后不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性朴直,当时名士多与游,与韩愈、王建交谊尤密。工诗。张洎《张司业集序》谓其元和中与元稹、白居易、孟郊为“天下宗匠”,时称“元和体”。同人《项斯集序》称其“为格律诗,尤工于匠物,字清意远,不法旧体”。五言律诗浅淡平易而又委宛情深,晚唐朱庆馀、项斯、章孝标等均受其影响。五律《没蕃故人》、《夜到渔家》,及七绝《秋思》、《蛮州》等,都是传世名篇。尤长于乐府,与王建并称张王。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谓其乐府“举代少其伦”,“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代表作《野老歌》、《猛虎行》、《牧童词》、《筑城词》、《贾客乐》等,继承汉魏乐府现实主义精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和丰富的思想感情。取材严谨,语言明白通俗,笔锋犀利,篇幅简短,风格精悍警策,简朴清淳。亦能文,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文章古朴真切,但成就不及韩,传世作品甚少。遗集多散佚,南唐张洎辑为《张司业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论语注辨》二卷,已佚;《张籍诗集》七卷,未见流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张籍集》三卷、《木铎集》十二卷、《张司业集》八卷。传世有《唐张司业集》八卷等。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张籍诗集》八卷,较完善。《全唐诗》编诗五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全唐文》存文二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五。卞孝萱有《张籍简谱》。罗联添有《张籍年谱》。

猜你喜欢

  • 洪崖

    传说中的仙人名。黄帝臣子伶伦的仙号。齐己《谢橘洲人寄橘》:“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亦作“洪厓”。李白《日夕山中忽然有怀》:“缅思洪厓术,欲往沧海隔。”

  • 符适之

    【介绍】:见符蒙。

  • 高允中

    【介绍】:见高元裕。

  • 于邵集

    文集。唐于邵撰。《旧唐书·于邵传》谓有集四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于邵集》四十卷。其后未见刊行著录,当已散佚。《全唐诗》存诗五首,《全唐文》存文七卷。

  • 留别王侍郎维

    【介绍】:孟浩然作。见《留别王维》。

  • 言对

    指诗句中不用典故的对偶。唐人作诗,用言对者不胜枚举。

  •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介绍】: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诗句。二句谓泰山之高,登其上可上触银河,手扪星辰。清浅,指银河。《古诗》:“河汉清且浅。”织女,星名,在银河北。

  • 卢载

    【介绍】: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元和进士。文宗时尚在世。曾任山南东道节度从事、天平军巡官、检校协律郎、司封郎中、给事中、尚书左丞等职。官终兵部侍郎。《全唐诗》存诗2句。

  • 旅宿

    【介绍】:杜牧作。收入《樊川别集》,是否杜牧所作,后人颇加怀疑。但传诵已久,《唐诗三百首》都加以选录,故亦收入。首二句开门见山,“无良伴”言旅宿之孤独,“自悄然”言旅馆之寂静。着“凝情”二字,神态自出

  • 郑南金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中宗时人。官司勋员外郎。《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