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郑谷

郑谷

【生卒】:851—909

【介绍】: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年另有842年或849年之说,误。郑史子。幼聪颖,能赋咏,得马戴曹邺等奖勉。咸通十一年(870)应京兆府解试,为主试李频录取。但次年省试落第。后久困举场,与薛能、李频酬和。复与许棠张乔等交游,称“咸通十哲”。一说“芳林十哲”,误。广明元年(880)起,避乱入蜀六年多。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一作乾符三年,误)。景福二年(893)授鄠县尉。乾宁元年(894)迁右拾遗。三年(896)进右补阙。以昭宗奔华州,往从之,居云台道舍,自编其诗三百首为《云台编》三卷。光化三年(900)转都官郎中。约天复三年(903)退居宜春仰山。齐己往访之,因谷为改诗一字,尊为“一字师”。开平三年(909)卒,世称郑都官。谷论诗推崇陶潜、李白,哀叹“风骚如线”,赞许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赏薛能诗“篇篇高且真,真为国风陈。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意新”(《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长于近体,多感伤身世、投赠寄送、写景咏物之作,部分篇章揭露时弊,哀伤战乱,同情民生疾苦。语言浅切明白,风格清新婉妙,颇有入情切景佳句。但格调较卑弱,又多用“僧”字入诗。“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清贺裳《戴酒园诗话又编》)。北宋初多以其诗教小儿。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海棠》等是唐诗名篇。《鹧鸪》尤著,谷以此称“郑鹧鸪”。《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国风正诀》一卷。今传《郑守愚文集》(一作《云台编》)三卷。《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六句;《唐文拾遗》存文一篇。傅义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黄明等有《郑谷诗集笺注》。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赵昌平有《郑谷年谱》,王达津有《郑谷生平系诗》。

西汉隐士郑子真,耕居于谷口,时称“郑谷”。后因以“郑谷”泛指隐居地。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参见“郑子真”。

【生卒】:848?~909?

【介绍】: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谷幼聪颖,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屡举进士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乱入蜀,羁旅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历官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仕终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弃官归隐宜春仰山书堂,后卒于北岩别墅。谷工诗,曾受知于马戴李频等人。咸通中,与许棠张乔等人交游酬唱,世称“咸通十哲”。有《鹧鸪诗》盛传,人称“郑鹧鸪”。其诗擅长五七言近体,多为咏物写景、送别酬唱及感叹身世之作,虽气骨稍弱,而能取熔多家,自成清丽浅切,多韵致格调,且有悲凉之气。欧阳修谓“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谷自编其诗为《云台编》3卷,今存。《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断句3联。

猜你喜欢

  • 温李

    指晚唐诗人温庭筠、李商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云,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五云:“温、李诗皆轻艳。”

  • 李岑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乾元中(《全唐诗》小传谓天宝中,不确),为宋州刺史,遭史朝义叛军围城半年。李与部将刘昌等坚守之。《全唐诗》存诗二首。事迹见《旧唐书·刘昌传》。

  •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介绍】:岑参作。写于天宝十四载(755)六月,是作者在北庭与同僚们的酬唱之作。诗前半描写了作者登楼所见的塞外空旷荒凉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笔力雄浑,境界开阔。后半颂扬了主帅的功绩和同僚们的才

  • 平头

    ①传统诗歌声病说八病之一。指上句的第一、二字分别与下句的第一、二字同声。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欢”俱平声,“日”、“乐”俱入声,为平头。今人蒋绍愚认为平头主要是对上下句的第二字

  • 和鸣

    互相应和而鸣。元稹《雉媒》:“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载,春秋时,陈大夫懿氏为嫁女于敬仲而卜,得“凤皇于飞,和鸣锵锵”的吉词。后因以“和鸣”作为咏夫妻和谐,婚姻美满之典。李绅《

  • 故司徒李公光弼

    【介绍】:杜甫作。见《八哀诗》。

  • 旄星

    即旄头星。亦泛指西北边境地区入侵的敌人。储光羲《观范阳递俘》:“北河旄星陨,鬼方狝林胡。”

  • 征黄霸

    黄霸,字次公,汉淮阳阳夏人。宣帝时,黄霸先后任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在郡有治声,户口岁增,为天下第一,宣帝下诏褒奖,后征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代丙吉为丞相。事见《汉书·黄霸传》。后因以“征黄霸”、“征

  • 泣岐

    见“泣路岐”。

  • 希夷先生

    【介绍】:①见罗隐之。②见陈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