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道家

道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以“道”为思想核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传为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产生及其演变规律,他认为:“道”先天地而生,它无声、无形,不依靠外在力量,永不停息地循环运行,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他还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老子心目中的“道”又是一种客观自然规律。老子学说中有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反者道之动”(向相反方向变化,是“道”的运行规律)的命题,但他忽视了向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把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看作是循环往复。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与儒家形成明显对立。他一方面抨击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人民遭到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收租税太多造成的。另一方面,又提倡愚民政策,认为古代善于为“道”的人, 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教人愚朴。人民所以难统治,是由于他们知识太多。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甚至幻想回复到“小国寡民”的远古时代去。《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战国中期的道家大师是庄子。庄子的思想源出于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先于万物存在并且是产生万物的本体。但庄子所说的“道”,又指人的主体精神,即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他的所谓世界只是主观观念的产物。庄子虽然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存在,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以至陷入了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庄子》一书亦称《南华经》。老庄“道法自然”的观点,对于战国时期的法家申不害、韩非及黄老之学,对于东汉道教、魏晋玄学和古典文学艺术等,均有深刻影响。

猜你喜欢

  • 废分封设郡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地方行政的重大改革。中国自西周以来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形成尾大不掉、地方割据的局面。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与县平行。战国

  • 文王伐崇

    周文王治岐的同时,对敌对方国部落发动一系列征服战争。首先讨伐北方的犬戎,接着伐密(今甘肃灵台西)、伐黎(今山西黎城附近)、伐邗(今河南沁阳西北),最后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商纣王的亲信与国崇(今陕西长安县)

  • 瓦岗军起义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之一。其领袖前期为翟让,后期为李密。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起义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原东郡(今河南浚县南)法曹翟让也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余人,活动

  • 小部族

    辽朝于内四部族和四大部族之外的契丹族部落与非契丹族部落中所设置的四十九个较小的部族。各小部族均按规定设司徒府,有司徒、司空等官。其下又设节度使司、详稳司以及节度使、令稳等机构与官职,以施行部族制控制。

  • 马泰、高胜起义

    东汉末年益州农民起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马泰、高胜在郪(今四川中江东南)领导农民举行起义,反抗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刘备的统治。起义群众达数万人,后转战资中县,被犍为(治今四川彭山东)太守

  • 军国民教育会

    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由拒俄义勇队改组而成。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拒俄义勇队受到破坏后,一部分较激进的留学生如黄兴、陈天华、秦毓鎏等不顾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在拒俄义勇队的基础上建立了军国民

  • 禁烟运动

    清道光年间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员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斗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鸦片贸易作为对华进行殖民掠夺的重要手段,英国尤为祸首。到鸦片战争前夕,输入中国的鸦片每年多达四万余箱,其中绝大部

  • 田瑴之状

    金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一次争夺权力的斗争。熙宗继位后,先后以谋反罪铲除宗翰、宗磐、完颜希尹等派势力。旋宗干又死,势力最大的宗弼遂独掌朝政,重用蔡松年、曹望之、许霖等汉族新官僚.打击排斥依附于原宗翰同党韩企

  • 安庆保卫战

    太平军著名战役。安庆既屏蔽天京,又是天京的粮饷基地。1860年5、6月(咸丰十年闰三、四月)太平军解天京之围,东征苏、常,湘军乘机包围安庆。太平军先派陈玉成、李秀成沿江南北两岸奔袭武汉,以救安庆,是役

  • 京师同文馆

    见“同文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