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万泉县志

万泉县志

①八卷。清瞿亮邦纂修。瞿亮邦字敬六,江苏常熟县人,出身例贡,康熙四十四年(1705)任万泉知县,四十七年(1708)升任中书科中书。考万泉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符嘉训,续修于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郑章。此志亮邦仕万泉时奉檄重修,延邑人范韩度、贾尔著、张星煜等分纂,亮邦总集成编。《万泉县志》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全书八卷,分为:卷一图、星野、疆域、山川、建置、沿革;卷二城池、公署、学校、祠祀;卷三贡赋、盐法、兵防;卷四职官;卷五名宦、选举;卷六人物、孝义、节烈、流寓、仙释;卷七风俗、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卷八艺文。此编亦在参订旧本,增续补遗,各科载述,尚称粗备,唯贡赋一类极为详细,并将原志贡赋附于后。这是由于明季兵荒叠告,万泉邑的人口、田土、赋税,变迁特大,亮邦对此深有感触,故详加叙述。②八卷。清毕宿焘修,张史笔纂。毕宿焘字溥幼,山东文登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敕授文林郎,乾隆十八年(1753)任万泉县知县。在任五年,升泽州府同知。张史笔,邑人,拣选知县。此书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时以簿书冗烦而中辍。至二十三年(1758),复将旧稿增修参订,始克告成。《万泉县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此志基本上承袭旧志,仅在选举、孝义、节烈、艺文、职官、祥异诸类有所增补,分卷设目,亦同旧志。③八卷,首一卷,末一卷。何桑修,冯文瑞纂。何桑,湖南长沙人,民国三年(1914)任万泉知县。冯文瑞,邑人,曾任太谷县训导,稷山县知事。考邑志自乾隆十九年(1754)毕宿寿补葺,迄今百余年,未有续本。光绪七年(1881),知县劳文庆虽曾一度编修,忽奉令调往太平县。未克告成,稿亦残灭。其后编者,均旋作旋辍,终不能脱稿。直至民国三年(1914),何桑掌万泉时,始与诸绅合议筹办,新志乃成。又至民国七年(1918),知县程瑶阶始行付梓。《万泉县志》民国七年刻本。此志以舆地、政治、人物、艺文四纲领之,科目得当,眉目清楚,可称善本。其特点在于“详动植于物产,以化故智而期改良”。对本县七十余种物产的品类、特性、生产以至防治病虫害,都详加载录,如写本县特产“柿”:“柿,分数种,俱以羊枣树接之。日小柿、板柿、牛心柿、珠柿……”。极详细记述植物、动物,在旧志中实属少见。

猜你喜欢

  • 史通评释

    二十卷,明李维桢评,郭孔延附评并释。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京山(今湖北京山)。隆庆戊辰(1568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累迁提学副使,天启初,以布政使致仕,后来,又被召回修《神宋实录

  • 奏议稽询

    四十四卷。曹本荣编。曹本荣(1621-1664),清代黄冈(今属湖北省)人。字木欣,号厚庵。顺治己丑(1649)进士,累官国史馆侍读学士,充经筵讲官,与傅以渐撰《易经通注》,其学从王守仁致知之说,尝论

  • 雅宜集

    十卷。明王宠(1494-1533)撰。王宠,字履吉,自号雅宜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八举不第,终于诸生。著有《雅宜集》。是集诗八卷,文二卷。其诗分体编列,而各以《正德稿》、《嘉靖稿》字系于标题之下

  • 万花楼

    全名《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又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演义》、《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清李雨堂撰,李雨堂生卒年不详,亦称西湖散人,其生平已无可考。狄青、包拯及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久已流传

  • 重浚吴淞江全案

    五卷。不著编者名氏。考本篇中所载治浚疏奏之人名,乃陶澍、李鹏、梁章钜、蒋攸铦等,皆清道光年间抚道江苏诸官。重浚吴淞,其身当其事。后人则搜其奏议条例等文,辑成此书。清刻本,共五卷。首冠工段图一、吴淞图一

  • 德安府志

    ①十二卷,明马仑纂修。马仑,字汝载,四川西充人,官德安府知府。府志可考者,宋庆元四年(1198),傅严纂《郧城志》十二卷。明知府范理修正统志,知府王玺修成化志,先后皆佚。马仑来守德安,适草奔初平,百事

  • 医宗金鉴

    见《御定医宗金鉴》。

  • 双佩斋文集

    四卷。《骈体文》一卷。《诗集》八卷。附《补梅书屋遗诗》一卷。《金陵杂咏》一卷。清王友亮(1742-1797)撰。王友亮,字景南,号葑亭,斋名双佩,江西婺源人。清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通政司

  • 紫藤花馆藏帖

    四卷。清徐山民辑。徐山民为徐虹亭从孙,曾刻《虹亭本事诗》及《杨诚斋集》。此书为好友投赠之书,故无伪迹。第一卷为刘文清、法时帆、王西沚、袁简斋之书。第二卷为梁山舟、王梦楼、赵瓯北、余秋室、陆桂舟之书。第

  • 春秋集古传注

    二十六卷 或问 六卷。清郜坦撰。郜坦为江苏淮安人,生卒年及事迹均未详。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书首有《纂例》十五篇,书末有《或问》六卷,申明去取诸家之说的标准。本书所采《春秋》经文皆依《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