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通释

三礼通释

清林昌彝撰。林昌彝字惠常,号芗溪,侯官人,道光年间举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将此书呈献给朝庭,钦赐教授,此书分一千二百门,释义二百三十卷,图解五十卷。以“天文”开始以“丧服”终结。附有帝谕及礼部奏议、进书呈词、自撰的“论略”二十八则。其体例大致模仿陈祥道《礼书》,先罗列成说,再申述自己观点。其间或驳正郑说,然而以申述郑说为主。此书对前人成说去取有不恰当处,而且前后缺乏贯串:或将不同的观点误合为一,或将相同的观点误分为二。远远不及同代人黄以周《礼书通故》精确。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载潘祖荫的言论,讲的是潘的老师陈颂南侍御曾说《三礼通释》实为侯官林一桂所撰,林昌彝是林一桂的学生,学生剽窃一桂的成果,待到昌彝献书得了官位,其师林一桂之子欲诉讼,林昌彝行贿始免祸。潘祖荫认为陈颂南为人正派,所讲的事必然不假。按:陈颂南字庆镛。所撰《籀经堂类稿》有他为《三礼通释》写的序言,赞扬其书“释明堂”各条考据精密,能补诸儒所未备。愿此书流行于世。从此序看来,陈颂南并不认为此书是剽窃他人之作。不明何以行世版本皆无陈颂南序以至有种种责难。李慈铭因以为书出于林一桂,因此开始尚称道此书“浩博无涯,穷年不能殚。”继之又有种种责难,如:指责“论振闑”、“论西郊为四郊之误”等条有误,指责其书宗庙丧服图都太简略,又说其书图解虽综合多家但多出臆说,往往不可信。李慈铭因之断言此书全是抄集而成。按:古代门必有两根闑,《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其下有“闑东”、“闑西”,这样门有两闑很明显。可见林昌彝“论振闑”一条无误。又“虞庠在西郊”,“西”字当作“四”,《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注:“四学渭周四郊之虞庠。”孔颖达疏引皇侃语“四郊虞庠”也认为古代四郊皆立学堂。可见林昌彝之论亦无误。然而林著亦有失误:古礼诸侯不敢以天子为祖,林氏认为鲁、郑以天子为祖是大宗所独有。其实,鲁、郑并不以天子为祖:鲁以周公为太庙,伯禽为世室,不敢以周文王为祖;郑立有厉王庙,但只称“周庙”,可见不敢以厉王为祖。总之,其书失误不少,但全书博采经传,条分缕析,释文与绘图相配,体例完整,仍旧不失为礼书之巨著。传世同治三年(1864)广州刻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偶记

    二卷。清汪德钺(详见《周易偶记》)撰。该书是作者所撰《七经偶记》中的一种。据汪德钺《四一居士文钞》卷五《读经偶记序》说,他自弱冠后就决志穷经,罢弃时文诗赋不习,偶有心得,随即札记,年久积多,诸经都有成

  • 招远县志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

  • 居常饮馔录

    一卷。清曹寅(1658-1712)撰。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原籍丰润(今河北丰润县)。先世为汉族,自其祖父起为满洲贵族包衣(奴仆),隶属于正白旗,一说为镶蓝旗汉军。康熙年间,官至通政使、管理

  • 满洲老档密录

    十卷。清金梁等辑。金梁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沈阳故宫崇谟阁,旧藏满文老档一百八十册,编年分记天命、天聪和崇德三朝事,多为《三朝实录》、《开国方略》、《东华录》所不载,但原本为无圈点满文,梁乃组织满汉文学士

  • 荆州驻防八旗志

    十七卷。清希元撰。希元,蒙古正黄旗人,袭一等继勇候,历官荆州左翼副都统,杭州荆州江宁吉林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是书卷首载纂修衔名、满营军署左右都统府书院图等。卷一为宸翰,卷二、卷三为敕谕,卷四为建置,

  • 合州志

    ①十六卷,清周澄修,张乃孚纂。周澄,江口人,曾任合州知州。张乃孚,字西村,群孝廉。合州志始于乾隆十三年(1748)知州宋锦。又四十年,知州左修绪谋续为之,以属邑人刘世仪而延安居太史王汝嘉总其事。旋左去

  • 春秋中国夷狄辨

    三卷。清徐勤撰。徐勤字君勉,三水(今广东三水)人。曾从学于康有为,治《春秋》经世之学,尤致力于公羊家之说。该书分三篇,每篇为一卷,分别为:《中国而夷狄之》第一,《夷狄而中国之》第二,《中国夷狄进退微旨

  • 梅谷集

    十八卷。明庄履丰(约1592年前后在世)撰。庄履丰,字中熙,福建晋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改庶吉士。履丰以奉兄丧归里,因疾早卒。著有《梅谷集》,凡十八卷。是书前十四卷皆杂文,后四卷

  • 四书联珠

    无卷数。清章守待撰。章守待字观颐,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是书首有自序,以《朱子集注》为宗,复取诸儒之言参和成文。逐句逐字,疏解明晰,上下衔接,融成一片。名为“联珠”,取累累贯珠之意。所引众说不标举

  • 大学直解

    二卷。清王建常撰。建常著有《书经要义》。是书前有王钺序,称其穷究四书,今所传者只《大学》二卷。是书大旨依《朱子章句》,首列经文,次为朱注,低一格,次为口义,次为辑说。口义者,建常以己意绎注意,期于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