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中观论疏

中观论疏

二十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中观论疏》是注解《中观论》的经注书。续藏经本作二十卷,金陵刻经处刻本汇入论文,作二十六卷。《中观论》亦称《中论》,是印度僧人龙树所著,为破斥部派佛教而显自宗基本理论的著作。《中观论》一书集中地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即提出并阐扬“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两中理论。全书的要义不外乎是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自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来华译此经后,汉地佛教及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中论观》的要义并加以理解和注释,故将其要义中有三个“是”字而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之为“三谛偈。有关《中观论》的疏注之书很多,可惜都早已失传了,唯有吉藏《中观论疏》保存至今。《中观论疏》在第一卷中解释僧睿中观论序,在注释因缘品中,先以通别、正名、释名、破申、同异五门明示玄义。然后论章开合,科判大意。于前七品中略破人法,明中道观行。次十品广破人法,明中达观行。以及用一品明得益。用三品重破邪迷,明中道实相。用四品破出世人法,明中道观行。用二品破小乘迷执,辨小乘中观。末二偈明大乘观行,归功于佛。卷二注释论初八不偈下,论述兴皇三种方言。卷三、四、五释青目重牒八不偈,以十门分释。详考细研此疏,不仅可以通三论之言,还可知隋代以前三论学派之异同。现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其一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秋。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 白氏经史事类六帖

    见《白孔六帖》。

  • 且静坐室帖

    四卷。清廷俊集。廷俊姓瓜尔佳氏,字彦臣。此帖于光绪九年(1883)六月上石,光绪十三年(1887)刻成。刻者胡颙。所收皆清代书人之作。按其自题说,家藏名人墨迹百余种,选其精者四十余种,摹勒上石,以存永

  • 芸香斋韵法新谱

    一卷。清田万选撰。万选字一青,山西阳城人。是书于古今切字调声之法,约繁就简,减三十六字母为二十母,立韵二十八类。以字母为经、以韵为纬、立复读韵调声指掌二图,一掌以辨二十母、一掌以辨四声,盖经以读韵而立

  • 四书述

    十九卷。清陈诜撰。陈诜详《易经述》条。该书以王学为宗,且有调和朱陆的倾向,以为朱、陆本不抵牾,而陆学更为精当直捷。此书并不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宗,如解“格物”,以《大学》“听讼”章为达解,而不尊朱

  • 临文便览

    二卷。清张启泰(生卒年不详)编。启泰字仰山,山东嘉祥人。精鉴赏,工篆刻。是编上卷为《韵辨》,首有聊城杨绍和序,并冠以《敬避字样》、《应抬字样》、《磨勘条例摘要》。下卷为《字学举隅》,前有临桂龙光甸原序

  • 续博物志

    十卷。南宋李石撰。(旧题晋人李石,误)。生卒年不详。李石字知己,号方舟,资阳(今四川资阳)人,南宋文学家。李石好学,善著文,有气节,少从苏符尚书游,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

  • 大乘玄论

    五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乘玄论》是吉藏居于长安时,约隋仁寿大业年间所作。晚出于《三论玄义》,早出于《十二门论疏》。该玄论大章有八:第一,二谛义十重;第二,八不义六重

  • 续藏书

    二十七卷。明李贽撰。是书接续《藏书》,辑明初以来事业较著者立为传。主要分开国名臣。开国功臣、逊国名臣、靖难功臣、内阁辅臣、勋封名臣、经济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文学名臣、郡是名臣诸目,但所

  • 增广字学举隅

    四卷。清铁珊(生卒年不详)撰。铁珊字绍裴,汉军徐氏,署籍襄平(今辽宁辽阳),官甘肃兰州知府,迁甘凉道,加按察使衔。著作尚有《增修安乐铭》、《良言琐记》、《格言联腋》、《字箴额跋》等书。字皆颜书正体,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