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二教论

二教论

一卷。北周释道安(生卒年不详)撰。道安,俗姓姚,冯翊胡城(今安徽省阜阳县)人。学佛研法,格外尽心;崇师受业,旁观子史。面对北周武帝时期的儒、释、道矛盾激化之际,在周武帝集庭臣僧道辨论谁先谁后,孰是孰非,决定存留废立的社会舆论汹涌之时,道安以护教身份上皇帝《二教论》,以劝上示下,平息争端。然而,这决不仅仅是宗教之争,而具有深刻的社会矛盾背景,故决非一言一论所能平息。至建德三年(574),周武帝正式下诏毁佛、道二教。道安迫于形势,不得不避居林薮。《二教论》的内容,主要针对佛、道教而发,尤其偏重于佛教,全论共有十二篇。即:第一,归宗显本;第二,儒道升降;第三,君为教主;第四,诘验形神;第五,仙异涅槃;第六,道仙优劣;第七,孔老非佛;第八,择异道流;第九,服法非老;第十,朋典真伪;第十一,教指通局;第十二,依法除疑。认为二教是指内教与外教,内教谓练心之术,外教谓救形之术。把“儒教”放在别流之列,称为别教。所引典籍,儒家以六经为宗,道家用张鲁蜀记为证,史册依史记两汉正史为据。其书的优点是:一,关于三教(儒、释、道)异同优劣,辨解详叙可谓精密。二,所引孝经解说晋书礼乐志,文字虽不多,但皆属佚典,具有保存史料价值。三,崇君平教,判示异同,反映了作者主张三教融合的思想。此《二教论》,对于了解北周武帝毁佛事件的教俗之争,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均有一定参考作用。现常见收载于《广弘明集》,金陵刻经处有刻本。

猜你喜欢

  • 可知编

    八卷。旧本题明杨慎(详见《谢华启秀》)撰。本书也是隶事之书。但是《升庵书目》并未载此书。本书分天、地、人三部。又分子目三十八。援引踳驳,也许为坊贾之依托。

  • 赵浚谷集

    十六卷。明赵时春(1509-1567)撰。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属甘肃)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选庶吉士,历兵部主事、右佥都御史。著有《平凉府志》、《浚谷集》。是集凡十六卷,其中文十卷

  • 满汉合璧翻译书信

    一卷。不著撰人姓名。清初满洲士大夫,以国书语言通情素,叫作札什函。此书为翻译书信的底稿,为好事者所编存。全书共十五篇。为(满文略)春候;(满文略)夏候;(满文略)秋候;(满文略)冬候;(满文略)暂别候

  • 双美奇缘

    见《玉娇梨》。

  • 秋声谱

    清严廷中(1795-1864)撰。严廷中,字秋槎,云南宜良人。清代戏曲作家。工于吟咏,兼善诗词。曾在山东省福山、文登、莱阳、诸城、蓬莱等县为官,有政声。与周乐清等友善。道光十九年(1839),归故乡云

  • 韩内翰别集

    一卷。唐韩偓(884-914?)撰。韩偓,字致光,一作字致尧;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十岁能诗。唐昭宗龙纪元年(889)擢进士第。天复中(901年)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

  • 爱日堂诗

    二十七卷。清陈元龙(1652-1736)撰。陈元龙,字广陵,号翰斋,浙江海宁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授编修,累擢广西巡抚,在粤七年,政绩卓著,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简。爱日堂三字

  • 畏斋集

    六卷。元程端礼(1271-1345)撰。端礼字敬叔,号畏斋。鄞县(今属浙江)人。以荐为建平教谕,迁台州路教授。《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辑出,得诗文百余篇,编为六卷。诗二卷,文四卷。其学以朱子为宗,

  • 海宁王忠悫公遗书

    四集,四十三种。清末民国初王国维(已著录)撰。王国维著述甚丰,该书一、二集收录主要为小学、金石类著作,如《观古堂金文考释五种》、《补高邮王氏说文谐声谱》;三集则为史学著作,如《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朱右

  • 苕西问答

    一卷。清吴学孔(生卒年不详)录。学孔之师罗为赓,生卒年不详,号西溪,南充(今属四川省)人,康熙年间官乌程县知县。为赓以“古小学”命其书室,与门人、徒生讲论其中。学孔以问答形式,录辑其师为赓讲学论学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