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大要

仪礼大要

二卷。清任兆麟撰。生卒年不详。兆麟字文田,江苏震泽县(今江苏吴县)人。曾经为《夏小正》做过注,还著有《字林考逸补正》、《述记》和《竹居集》等。兆麟,少时学习举业,耻有司防检太苛,于是放弃举业,潜心实学。嘉庆丙辰(1796年)荐举孝廉方正,辞,年八十卒。《苏州府志》有其传记。此书的前面有序言说:“经礼三百,威仪三千,亦越成周而纪纲大备,郁郁乎文,夫子叹之。世所传《仪礼》十七篇,是其遗已。早黎韩氏苦其难读,尝掇其大要,奇辞奥旨著于篇。故其书不传,长夏多暇,辄述韩氏之意,纂成此书,目曰《大要》。学者欲考其细,本经可览。博格致之功,贵博而能约,即此书而得其制作之意。或经而等,或曲而杀。有油然不自己者,咎繇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治经者,尚知所本。”(本题乾隆四十五年夏五月既望,兆麟序)按:《苏州府志·艺文》载有任兆麟所撰《今古文尚书叙录》、《周易本义》等十数种(其中无是书)。盖亦绩学之士,兹为厘核。上卷自《士冠礼》至《大射仪》,下卷自《聘礼》至《有司彻》,篇目次第和原先的十七篇相同。此本往往有用黑笔加改之处。例如《士冠礼》一下年二十而冠,上加“童子任职居士位”七字,在五礼属嘉上加“士之子恒为士”六字。“奠挚于君”下原有“及”字,加“遂以挚见于”五字。(在原文乡大夫之上而去“及”字。按:经文正如所加改无“及”字。)《士相见礼》等篇书眉均有批字,也系录本经文。似乎为是书增补者,大概认为不应当删除,也有诂释者(如序则当物拣汤则当物楣之类)。只是此书对于经文删节过多,譬如《丧服·卜氏传》,自斩衰至缌麻三月仅有寥寥数条,原文存者还不到百分之十,这未免过于省略。又按:《仪礼》言士冠礼,郑注以为童子任职居士位,后人常有疑问,实际上春秋世族以童子而任士职的情况很多,如晋士燮之子士匄、栾书之子栾鍼、赵武、栾盈皆年少而为卿。宋华费遂之子华登,也年少而任职,象这种情况不可胜举。《仪礼》之士冠士昏多以此辈而言,后来的有疑者可能没有认真考察春秋时势,即如经文《乡饮酒礼》各篇,常有诸公文,这里指周伯单子等使诸侯者而言。是书专取简括,自更所不及,但墨笔所加设及批于书眉者,自然是阅者所加,这和原书无关。详细阐述的原因,是因为此书过于简略,因而为它增补诂释,其用意值得称颂。此书有乾隆刊本。

猜你喜欢

  • 武穆王演义

    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 钦定历代纪事年表

    二百卷。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成书。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南巡,布衣袭士炯献历代年表,所载至隋而止,乃先后诏工部侍郎周清源、内阁学士王之枢重修,相续成书。该书所载史事上起帝尧元载甲辰,下迄

  • 湛园未定稿

    六卷。清姜宸英(1628-1699)撰。姜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少工举业,兼善诗古文,但屡试不第。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七十岁始成进士。后充顺天府乡试副考官,因受正考官李蟠牵连,下狱病

  • 仪礼章句

    十七卷。清吴廷华(1682-1755)撰。廷华字中林,号东壁,初名兰芳,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由中书舍人历官福建海防同治。乾隆初年被举荐修编《三礼》。杭世骏《榕城诗话》称廷华去官后

  • 荀子集解

    二十卷。清王先谦(见《尚书孔传参证》)撰。是书汇集了清代学者考订研究的成果,可谓清代《荀子》研究集大成之作,虽不能说全面收集,但不失为研究《荀子》提供最方便的书。是书,集录诸家校释荀书之言,而分别依次

  • 医学汇海

    三十六卷。清孙德润(生卒年不详)撰。孙德润字慎之,号笠山,丰润(今属河北省)人。因病而学医,历时三十载,颇有心得。著有《脉法统综》等书。此书为孙氏摘录历代医书基础理论及临床各科内容,分门别类整理而成。

  • 养一斋词

    三卷。清潘德舆(1785-1839)撰。潘德舆字彦辅,号四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八年(1828)举人。稍后选为安徽候补知县,未曾赴任,不久即卒。著有《养一斋集》、《养一斋诗话》。潘德舆的诗学观

  • 凤台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林荔修,姚学甲纂。林荔,福建莆田县人,出身举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任凤台县知县。后升贵州麻哈州知州。姚学甲,山东巨野人。凤台县(今山西晋城市)古称泽州,清雍正六年(1728),

  • 四游稿

    六卷。明赵志皋(?-1601)撰。赵志皋,字汝迈,浙江兰溪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万历初官侍读,因忤张居正而谪官。后张居正没,官累至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懿。志皋著有《灵洞山房集》、《内阁奏疏稿》,

  • 隋书札记

    一卷。清李慈铭撰。李慈铭,有《魏书札记》,已著录。是书篇幅不长,所校多在高祖、炀帝两人本纪和礼仪、天文、地理三志,余则寥寥无几,又有空泛不确之处。但炀帝本纪中多条考证均颇为详确,可为参用。《越缦堂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