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史

元史

二一〇卷。纪录元朝太祖至顺帝十四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濂(1310-1381)、王祎(1322-1373)主编。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洪武九年(1376),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他辅助朱元璋有功,与刘基、叶琛、章谥并称为“四先生”。著有《宋学士文集》。王祎字子充,义乌(今浙江义乌)人,明初历史学家、文学家。拜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王忠文公集》。因《元史》成书仓促,且出于众人之手,纰漏甚多,历来为学者们所非议。他们对《元史》的批评主要是:抄袭旧文,失于剪裁;内容重复,史实疏舛。因此,魏源《拟进呈〈元史新编〉表》认为《元史》“在诸史中,最为荒芜”。尽管《元史》存有上述缺点,但从史料的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元史》的本纪部分,除顺帝一朝外,均是摘抄列朝实录而成,而元代实录今已亡佚。《元史》中志的部分,如《食货》、《选举》、《百官》、《兵》、《刑》等,主要采自元文宗时虞集主修的《经世大典》,该书详细记载了元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制等典章制度。可惜这部著作在明朝永乐年间即已散失,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已不可得见。只有少量内容零星地散见于《永乐大典》中,又因颠倒割裂,无法重编。这些不存或遗散的史料,幸赖《元史》将其内容保存下来。《元史》的列传,取材于元代官修的传记和元人的碑铭、墓志、行状、家传等。官修的传记已经不存,某些家传、墓志等也已不复存在。后人对这些人物的事迹只能通过《元史》才能了解。因此,列传部分也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资料。前人指责《元史》成书草率,对原始资料多有摘抄,这是因为纂修者违反了封建史书的惯例,没有删去儒家学者认为不屑一提的史实。其实,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会内容的事件,恰恰因《元史》的这种编撰方法而被记载,保留下来。另外,作为史料来说,《元史》较多地保存了它所依据的原始资料的面貌,比经过大量加工润饰的正史更有价值。《元史》于洪武三年(1370)冬刻成,这个最早的版本被称为洪武刻本。嘉靖时南京国子监用洪武旧版重刷,补刊了损坏的版页,为南监本。从万历二十四年(1596)开始,北京国子监重刻《二十一史》,《元史》也在其中,为北监本。清代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又仿北监本重刻《元史》,称为殿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重刊《元史》,并对书中译名进行了错误百出的妄改,是《元史》各种版本中最坏的一种。道光四年(1824),又对《元史》作了进一步改动,重新刊刻,这是道光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元史》,是以99卷残洪武本和南监本合配影印的,在各本中最接近洪武本的原貌,但其中有描修的错误。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元史》的标点校勘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校对了北京图书馆藏原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144卷残洪武本及其他版本,并参考前人成果,从而使许多史文的讹误倒脱得以校正,是目前最好的本子。《元史》书成后,曾有朱右作《元史拾遗》,解缙作《元史正误》,可惜今已不传。之后不断有人重修《元史》。先后成书的有明代胡粹中的《元史续编》,清代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民国以后有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柯绍忞的《新元史》等,但都不能取代《元史》的地位。

猜你喜欢

  • 安鼎名臣录

    不分卷。明王都撰。都字介清,山东陵县人。官至知县。该书所录皆守成名臣,且仅限汉唐宋三朝。各臣事迹,或举其一端,或论其大概。有疵可议者排除在外,虽非王臣而有利社稷者则酌情收进。每人皆有评语,但无卓见。崇

  • 尚书补阙

    一卷。清华长卿辑,并作集注。此书名“补阙”,是指补《泰誓》。卷首有华长卿自序。在自序中,华长卿说:“(汉)武帝时,民有得《泰誓》者,献之,合于伏生之书,并列于学官。今世所谓古文者,乃梅赜之伪书,非孔壁

  • 锦衣归

    清朱素臣撰。朱素臣生平见《十五贯》条。清初戏曲作家。著有传奇约二十种,今存《十五贯》、《秦楼月》、《聚宝盆》、《翡翠园》、《未央天》、《文星现》、《锦衣归》、《万年觞》八种。其中《十五贯》、《翡翠园》

  • 竹山词

    一卷。宋蒋捷(约1279年前后在世)撰。捷字胜欲,自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后不仕,抱节以终。原书为汲古阁刊本,卷首载至正二十五年(1365),湖

  • 陔余杂著

    一卷。清陆春官(生平不详)撰。是书汇录春官平生著作,内容包括论说、奏议、书信、语录、言论,十分广泛。版本有民国三年至五年(1914-1916)间上元蒋氏慎修书屋排印《金陵丛书》本,《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读书质疑

    二卷。清代王锬撰。王锬字长颖,应昌(今属内蒙)人,官至上海知县,著有《欲从录》、《宗谱纂要》等书。此书属于札记类,是作者仿照诸儒语录随笔札记而成。观点没有超出前人的论述,主要内容涉及儒学中“理”、“气

  • 东极篇

    不分卷。明文翔凤(约1625年前后在世)撰。文翔凤,字天瑞,号太青,广东三水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历莱阳令,终太仆寺少卿。著有《太微经》等。是集皆其官山东莱阳(今烟台)令时所

  • 万姓统谱

    一百四十六卷,附《氏族博考》十四卷。明凌迪知(生卒年不详)撰。凌迪知字稚哲,乌程(今浙江吴兴县)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著有《名世类苑》、《太史华句》、《两汉隽言》、《左国腴词》、《文选

  • 湘绮楼词抄

    一卷。清王闿运(1832-1916)撰。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义,号湘绮,湖南湘潭人。自幼刻苦攻读,熟悉儒家经典。年轻时即用心著述,与邓辅纶等结兰陵词社,号“湘中五子”。咸丰三年(1853)举人。受山东

  • 素问玄机原病式

    一卷。金刘完素(约1120-1200)撰。医经类著作。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今属河北)人。人称刘河间。金承安年间,章宗征召不就,又赐号高尚先生。为河间学派开山鼻祖,后世尊为金元四大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