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兴宁县志

兴宁县志

十卷。清施念曾纂修。施念曾字蘖斋,宣城人,拔贡生,雍正十二年(1734)任知县。旧志始修于明成化间,至崇祯间三度重修,其书久佚,清康熙间复修,今也不可得见,至乾隆四年(1739)二月县志已残缺五十余年。县令施念曾集邑绅开局纂辑,亲自发凡起例,参考前志,历时四月志告竣,亲自厘正,芟繁润略,剞劂于是年。《兴宁县志》乾隆四年(1739)刻本。全书共十卷,为疆舆志、建置志、赋役志、学校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风土志、事物志、艺文志。每卷之首有弁言,每卷之末有卮言,已分十门,又分十章。此志收录各县令如明代祝允明文采,刘熙祚节烈,及县著名人士宋代罗孟郊,明代王天与等。全编记述尚称详明,文笔清雅,唯议论过多。

①六卷。清张伟修,孙铤、傅先正等纂。张伟,惯县人,曾任兴宁县知县。孙铤,新化人,教谕。傅先正,湘阳人,训导。按兴宁县志,创自明嘉靖年间。其后万历陈元旦、天启王廷玑两续。然皆散失。清康熙年间曾两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罗绅再修。兹编则续罗志而作。《兴宁县志》道光元年(1821)刻本。此志于地域之广轮,山川之经界,无一及之,颇为不妥。其以文庙乐舞诸图并列卷首,不免芜杂。而学校门复有文庙陈设礼仪之记载,亦嫌重复。艺文之首记明清两朝诰敕,继录本邑之文移公牍告示,连篇累帙,极为陋劣。综观全书,言词浅鄙,排列混乱,实为简陋之作。② 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郭树馨等修,黄元榜等纂。郭树馨字桂山,山西宁乡人,举人,同治五年(1866)任兴宁县知县。黄元榜,邑人,恩贡。《兴宁县志》光绪元年刻本。为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首新旧序、列名、凡例、皇言。分为:卷一,星野志。卷二,沿革志。卷三,疆域志。卷四,建置志。卷五,风土志。卷六,赋役志。卷七至卷八,学校志。卷九,典礼志。卷十,武备志。卷十一,秩官志。卷十二,选举志。卷十三,人物志。卷十四至卷十七,艺文志。卷十八,杂记志。末为传旧。此志以旧志人物之不分类别,遵通志体,厘为乡贤等九目。列女之标题不合,则仿《宜章志》先书主名次及其夫之例而记载之,所正旧志之失,诚为允当。惟艺文首列地方公牍,未免杂芜不伦。旧志以古迹、仙佛、寺观等统于杂记,本属讹谬,不但未予纠正,反以寇警等补入,则实为失当。传旧一篇,仅略载明清邑人著述书目,寥寥无几。

猜你喜欢

  • 读礼记

    十二卷。清赵良霈(详见《读易经》条)撰。此书末有家侄绍祖题《跋》。《跋》言,“说《礼》之家,精奥推郑《注》,博洽推孔《疏》。元陈云庄《集说》,明时虽立于学宫,而学者多讥其疏漏。盖《礼》本杂取汉儒之言,

  • 化机会参

    见《化机汇参》

  • 五韵论

    二卷。清邹汉勋撰。汉勋(1805-1853)字叔勣,一作叔勋,号叔子,湖南新化县人。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佐江忠烈守南昌,为起义军所杀。精古音之学。尚著《说文谐声谱》、《广韵表》、《颛琐历考》、

  • 龙吟草甲乙集

    二卷。清孙景贤(1880-1919)撰。孙景贤,字希孟,号龙尾,江苏常熟人。其父孙国桢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及第,官户部主事,能属文,善诗词。孙景贤童年早慧,继承家学,苦心孤诣,亦能诗工词。进入民

  • 四书集说

    二十八卷。明徐养元、赵渔同撰。养元字长善,渔字问源,都是唐山(今河北唐山)人,崇祯十六年(1643)同榜进士。此书汇集朱子《四书或问》及《四书存疑》、《四书大全》诸书以及诸家之说而成,讲解四书,无独到

  • 雪交亭集

    三册。明高宇泰撰。宇泰字元发,改字虞尊,别字隐学,浙江鄞县人,官至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明亡后曾参与通海之役,被捕旋释。张肯堂翁洲寓所,交雪亭有一树一梅东西相接,宇泰爱之,遂以之为其文集之名。该文集为明末

  • 澹宜书屋诗草

    二卷。清高凤楼撰。高凤楼,生卒年不详,字五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高崇文之次女,高凤阁之妹。翰林院侍读学士胡敬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前有黄履所作序言,书后有其兄的儿子高学沅所写跋语。刊于道光二十七年(

  • 史学璧珠

    十八卷。明钱应充(生卒年不详)撰。钱应充字子美,绍兴(今属浙江)人。此书分类隶事,皆以坊本《纲鉴》为主,又摭采类书以补益,内容皆集为偶句。中分天地、灾祥、君道、臣道、伦理、品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

  • 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

    一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作于贞观八年(634),永徽元年(650)重修。共有二十三法,四百六十六条。第一目,入寺法;第二目,在师前立法;第三

  • 愚庵及禅师语录

    十卷。明代释智及(生卒年不详)撰。智及,俗姓顾,字以中,别号西麓,自题所居之处为“愚庵”。故所作语录体佛书题名为《愚庵及禅师语录》。智及为吴郡(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出家后住杭州净慈寺。因他学高道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