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兴山县志

兴山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伍继勋修,范昌棣、吴翰章等纂。伍继勋,字次荪,江苏阳湖人,供事,官兴山知县。范昌棣,湖北蕲水人,生员。吴翰章,字星桥,本县人,举人。县志明以前无可考,康熙四年(1665)县令胥遇纂《兴山县志稿》一卷,雍正八年(1730)县令潘内召纂《兴山县志稿》,乾隆十八年(1753)县令黄宫纂《兴山志》一卷,俱无传本。同治三年(1864)伍继勋任知县,以志久失修,延范昌棣、吴翰章等,重加编辑,历一年志成。《兴山县志》同治四年(1865)刻本。全书十卷,分为:卷首一卷,分地理志、建置志、赋役志、典礼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九纲。兴山山势连亘,高数千百仞,县南驿路,县北至保康路为通衢,西北深渡峡等处,道路奇险,明末张献忠,清初李来亨,皆倚县境为营。此志在地理志中叙山川特详。疆域类,附道里,形势内附水道。赋役志,户口、田赋、仓储、蠲恤等类录自郡志,加以采访,颇为详实。学校、书院、祠祀附于典礼志,宾兴、乡饮附于选举志,具有条理。人物志文苑类,屈原以后寥寥数人。兵事其无类可归者,并入遗闻。卷首有范昌棣之父,教谕范德炜序。② 二十二卷,清黄世崇修。黄世崇(参见光绪归州志),官兴山知县。县志自同治四年(1865)县令伍继勋修后,历十余年,光绪九年(1883)黄世崇莅任,奉檄催取县志,乃索观旧志,阙略伪舛特甚,于是勤加采访,从事编辑,至十一年(1885)书成。《兴山县志》光绪十一年经心书院刻本。全书二十二卷,分为:卷一沿革表,卷二疆域表,卷三封建世爵表,卷四职官表,卷五武职官表,卷六选举表,卷七人物列女表,卷八山志,卷九水志,卷十赋役志,卷十一典礼志,卷十二学校志,卷十三营汛志,卷十四特产志,卷十五营造志,卷十六兵事志,卷十七祥异志,卷十八乡甲志,卷十九艺文志,卷二十名宦志,卷二十一人物传,卷二十二列女传,共七表,十二志、三传,此志有纲无目。其中沿革表、疆域表考证详明。职官表自汉长丞尉五官掾诸曹掾史起,至清知县教谕训导巡检典史止。选举表,自宋进士奂谷珍起,至光绪七年选贡止。兵事志,自明末李自成进入归州、巴东等六县,同治元年(1862)至县北界,皆考实登载。艺文志,诗文遵史例,只录书目,其诗文足备,其中掌故者,分注各门。此志修于黄世崇一人之手,考核详实,实属不易。

猜你喜欢

  • 含山邑乘

    三卷,明牟蓁修,蒋椿等纂。即《嘉靖含山县志》。

  • 柿叶轩笔记

    一卷。清胡虔(生卒年不详)撰。胡虔字雒君,桐城(今属安徽)人。嘉庆(1796-1820)时,以保荐赐六品顶戴。精心钻研经史百家之书,热心于考据之学。此书即其考据著作,主要考订经籍及杂识掌故,虽章节较少

  • 查浦辑闻

    二卷。清查嗣瑮(1652-1733)撰。查嗣瑮字德尹,号查浦,浙江海宁人。康熙庚辰年(1700)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他性格警敏,少时受黄宗羲影响,能解切韵谐声,诗名与查慎行同等。因其弟查嗣庭被奉命派

  • 开颜集

    二卷。宋周文玘(约1126年前后在世)撰。周文玘,《文献通考》作周文规,字号、生平、生卒年均不详。曾官秘书省校书郎。著有《开颜集》二卷传于世。《开颜集》一书,集古来诙谐事,凡三十五事,各注出典,汇为一

  • 福寿阳秋

    无卷数。清魏博(生卒年不详)编。魏博字约之,江宁(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的著述虽然是杂家之作,但内容比较新颖,有特点。《福寿阳秋》是魏博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采取前人格言编成,共分五集,首集为劝善篇,第

  • 左颖

    六卷。清高士奇(详见《春秋地名考略》)撰。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高士奇以《春秋》侍讲禁中,奉敕纂《春秋》讲义。他用左氏(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胡氏(安国)四传附于经文之后,又搜罗注说

  • 金石存

    十五卷。清吴玉搢撰。吴玉搢(1669-1774),字山夫,号钝根老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岁贡生,晚年为凤阳县(今属安徽省)训导。本书著录金石文字共一百四十八种。前五卷为篆书,曰篆存;后十二卷为隶书

  • 东轩集选

    一卷。《补遗》三卷。明聂大年(1402-1455)撰。大年为明代文学家。字寿卿。临川(今属江西)人。宣德末由经明行修荐授仁和县学训导,改常州府学,再升仁和教谕。景泰六年(1455)朝廷有史事,征其入翰

  • 春秋通论

    四卷。清方苞(详见《周官集注》)撰。此书本《孟子》“其文则史,其义则丘窃取之”意贯穿全经,按“属辞比事”之旨分辨《春秋》孰为旧文、孰为笔削,并分类排比,共四十篇。每篇之内,又以类分章,共九十九章。其四

  • 佛游天竺记考释

    一卷。清代岑仲勉撰。仲勉生平事迹不详。《佛游天竺记考释》一书,实际是对法显所作《佛国记》的释注。只因岑仲勉误将僧祐在其《出三藏记集》所录法显著有《佛游天竺记》一卷之名,而不知自隋唐以后,此书通称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