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受菩萨戒仪

受菩萨戒仪

一卷。陈代释慧思(515-577)撰。慧思,俗姓李,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少年“以弘恕慈育知名,闾里称言”。因屡次梦见梵僧劝他超群脱俗,乃于十五岁奉佛出家。他时不废日,刻意苦学,诵《法华》等经三十余卷,数年间总览达千遍之多。又因学习《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曾投当时著名的禅师慧文受业,学思并进,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习,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将其所悟,请教于鉴、最诸禅师,得到他们的赞许,声誉远播。他在兖州讲禅法,在开岳寺、观邑寺讲说《大品般若经》,在栖玄寺讲《大品般若》。慧思学法弘道,勤于笔耕,著有《立誓愿文》、《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法华安乐行义》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更推崇《法华》。弟子名徒很多,最著名的有智,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受菩萨戒仪》咸宗《梵冈经》。《梵冈经》上下两卷,唐代《开元录》以后写本题“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品第十”,北宋初刻本和高丽复刻本藏经依此,并在“品”字上加一“戒”字”,汉文大藏经把它编入大乘律部。通常诵习,用下卷说菩萨戒相部分,称为《梵网菩萨戒本》或《梵网菩萨戒经》。《梵网经》为大乘律宗佛经,汉地受戒律皆依《梵网经》。该经由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全经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上卷说释迦牟尼佛问卢舍那佛,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及所得果是何等相。卢舍那佛为说菩萨修道阶位四十法门。初说坚信忍中舍心、戒心、忍心、进心、定心、慧心、愿心、护心、喜心、顶心等十种发趣心向果;次说坚忍中慈心、悲心、喜心、舍心、施心、好语心、益心、同心、定心、慧心等十种长养心向果;再说坚修忍中信心、念心、回向心、达心、直心、不退心、大乘心、无相心、慧心、不坏心等十种金刚心向果;最后说坚圣忍中体性平等地、善慧地、光明地、尔焰地、慧照地、华光地、满足地、佛吼地、华严地、入佛界地十种地向果。下卷讲叙释迦牟尼受教巳,示现降生、出家、成道、十处说法,并说无量世界犹如网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佛教门亦复如是,是为经题取为梵网之义。次于菩提树下,复述卢舍那佛初发心时常所诵的一切佛大乘戒——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及四十八轻戒相。十波罗提木叉即菩萨十重戒。依次为:一、杀戒,二、盗戒,三、淫戒,四、妄语戒,五、酤酒戒,六、说四众过戒,七、自赞毁他戒,八、悭惜财法戒,九、瞋不受悔戒,十、毁谤三宝戒。四十八轻戒依经文逐段解释分为五聚。从第一至第十戒为一聚,即:一、不敬师友戒,二、饮酒戒,三、食肉戒,四、食五辛戒,五、不教悔罪戒,六、不供养请法戒,七、懈怠不听法戒,八、背大向小外戒,九、不瞻病苦戒,十、畜诸杀具戒;次从第十一至第二十戒为一聚,即:十一、通使入军戒,十二、贩卖人畜棺木戒;十三、无根谤他戒,十四、放火损烧戒,十五、僻教小外戒,十六、为利倒说戒,十七、恃势乞求戒,十八、无解作师戒,十九、两舌谤贤戒,二十一、不行放救戒。从第二十一至第三十戒为一聚,即:二十一、瞋打报仇戒,二十二、骄慢不请法戒,二十三、轻慢新学戒,二十四、弃正从邪戒,二十五、不善和众戒,二十六、独受利养戒,二十七、受别请戒,二十八、故别请僧戒,二十九、邪命自话戒,三十、违禁行非戒。从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九戒为一聚,即:三十一、不行救赎戒,三十二、畜作非法戒,三十三、观听作恶戒,三十四、暂念小外戒,三十五、不发大愿戒,三十六、不发誓自要戒,三十七、犯难游行戒,三十八、坐无次第戒,三十九、不劝修福慧戒。从第四十至第十四八为一聚,即:四十、拣择受戒戒,四十一、为利作师戒,四十二、非处说戒戒,四十三、毁戒受施戒,四十四、不敬经律戒,四十五、不化众生戒,四十六、说法乖仪戒,四十七、非法立制戒,四十八、自坏内法戒。经末以“明人忍慧强”十四颂说持此法获五利,劝说流通作结。为《梵网经》作疏的人很多,《受菩萨戒仪》仅是其中之一。该戒仪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顾。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尤以观五法、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断邪见邪业因缘、明戒利益、生起欢喜最为传授戒法之妙,其周密完备历来受到重视。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四镇三关志

    十卷。明刘效祖撰。刘效祖,字仲修,武功左卫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史。善诗,其作流传甚广。所谓四镇者,蓟、昌、保、辽也。三关者,紫荆、居庸、山海也。《四镇三关志》明万历间刻本。其目录依次

  • 宫省贤声录

    四卷。明高日化撰。日化,澄海(今属广东)人。生卒不详。万历中官楚府右长史。该书主要记载郭伦事迹。郭伦字正域,乃嵫阳人,曾官楚府承奉,其事楚王华奎,佐理有功,故日化乃记其前后乞休及挽留之事,并录入了启请

  • 尔雅注疏本正误

    五卷。清张宗泰撰。张宗泰(1750-1832)字登封,号筠岩,江苏甘泉(今江苏江都县)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拔贡,历官天长、合肥二县教谕。著《周官礼经注正误》一卷、《孟子七篇诸国年表》二卷、《

  • 冬心先生集

    四卷。清金农(1687-1763)撰。金农,字寿门,又字司农,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书画金石皆有造谐,乾隆时被荐博学鸿辞,不就。因久寓扬州,故与罗聘、郑燮

  • 清凉山志

    十卷。明释镇澄撰。镇澄,燕山广应寺僧人。清凉山亦名五台山。在山西五台县北百二十里。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雄踞雁代,盘错数州。在四关之中,

  • 读易寡过

    一卷。清沈豫著。沈豫字小敷,号补堂。萧山人。道光时诸生。平生好学,攻研经史,著有包括本书在内的《蛾术堂集》。因作者于科举仕途不畅,故常常借著述发泄心中不满。其易说多采自汉魏诸儒,不言象、不训诂,只是把

  • 摄山佛教石刻小记

    一卷。清代郑鹤声(生卒年不详)撰。《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一书,是郑鹤声、向达二人合撰而成。摄山今称栖霞山,位于南京之东六十里,为六朝时三论宗之重镇。齐永明二年(484)仲璋与沙门法度受命在摄山造石佛象,

  • 孙公谈圃

    三卷。宋刘延世录所闻于孙升之语。孙升字君孚,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元祐年间,官中书舍人,以集贤殿修撰留守南京,后迁天章阁待制。绍圣初,被贬污州。此时刘延世父正知长汀,所以刘延世得以于孙升交游,谈天,故

  • 阳山县志

    二十二卷。清万光谦纂修。万光谦字敬怀,浙江嘉兴人,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知县。明永乐间县令李黾始修县志,万历间二次续修,清顺治县令熊兆师复修。明志早已不存,《熊志》乾隆间尚在,而漫漶不可辨识。乾

  • 经说管窥

    一卷。清末王士濂撰。士濂字望溪,江苏省高邮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个别地方有一定见地。如《春秋·闵公元年》:“季子来归。”杜预注:“季子忠于社稷,为国人所思,故贤而字之。”士濂认为,季友并非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