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今考

古今考

一卷。《续古今考》三十七卷。《古今考》一卷,南宋魏了翁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周易要义》。魏了翁以古制多不可考,两汉诸儒惟据叔孙通所定某物犹今之某物,孔、贾诸疏则又谓去汉久远,虽汉制亦不可考,乃即《汉书》本纪所载,随文辨理,手录成篇,特定书名为《古今考》。卷首有自序一则,明言著书宗旨。但其书未能最后完成,仅有二十余条,皆为摘录《汉书·高祖本纪》中名物称谓、字义音释等,略为辨论。又有有录无文者四条。咸淳三年,方回从魏了翁之子手中得其书手稿,乃推衍其意,撰成《续古今考》三十七卷。方回(1227-1307),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景定三年(1262)以别头试登第。曾提领池阳郡茶盐干官,迁知严州等。极力献媚贾似道,贾似道势败后又首先弹劾,为世所讥。元兵至,举城降元,授建德路总管,为郡人所耻。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寓居杭州,老而无聊,乃倡讲理学,卖文为生。曾编《瀛奎律髓》、著有《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文选颜鲍谢诗评》等。方回续魏了翁《古今考》以成编,并载魏了翁原书,而各附论于条下,分别以鹤山(魏了翁号)先生曰、紫阳方氏曰加以区别。原书有目无文四条,方回补其刘媪梦与神遇一条,并加注于下曰:鹤山原书有此题而文阙,今回以意补之,加“紫阳方氏曰”五字,后此皆回所撰,不再书此五字,或引古于前,则复书之。方回《续古今考》亦以《汉书》本文标目,但不限于《汉书》本意,而于历代制度详加推衍。如,“拔剑斩蛇条”下,则附以“剑考”;“范增举玉玦”条下,则附“玉佩考”等等。特借《汉书》一物之名,推求古制原委,而与史家本文并不相涉。魏了翁所考多在制度,方回所考,范围十分广泛,并参以理学之语,如《高祖本纪》“宽仁爱人”四字,则牵引程朱以来诸儒论仁之语,列目十二篇,一字之义广为一卷。两书皆有可取,足资治史者参考。《四库全书总目》谓“方回人品心术虽不足道,而见闻尚属赅洽,所考多有可取者。”《四库全书总目·杂家类存目》又别载魏了翁《古今考》一卷,重复收录,其书当有别行之版本。今有《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诒经堂藏书》等版本。

猜你喜欢

  • 谈书录

    一卷。清代汪师韩(1707-?)撰。汪师韩字抒怀,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进士,官居编修。有《上湖分类文稿》、《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等著作。此书是作者的札记,中间夹有号证与议论,

  • 惟实集

    四卷。《外集》一卷。元刘鹗(12901364)撰。初名《鹫溪文集》。鹗字楚奇,永丰(今属江西)人。皇庆间以荐授扬州学录。累官江州总管、江西省参政。鹗曾为翰林修撰,与虞集、欧阳玄、揭傒斯等游。此集为其子

  • 一庵遗集

    二卷。明王栋(生卒年不详)撰。王栋字隆吉,号一庵,泰州(今属江苏)人。嘉靖(1522-1566)中,由岁贡生补江西南城训导,又迁为深州学正,终生以讲学为业。他为王艮从弟,故得其传。此书上卷谓《会语正集

  • 经义图说

    八卷。清吴宝谟(生卒年不详,嘉庆间在世)撰。宝谟为安徽桐城(今桐城县)人,生平不详,所著除本书外,尚有《淡远轩诗集》三十卷。本书卷首例言说:“尝见六经图拓本,相传朱子所订,不知石碣藏于何地。后至京师,

  •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一百七十六卷。清圣祖玄烨(生平详见《御制诗集》)撰。。此集前后共分四集。前三集为大学士张英等所编。《初集》收康熙二十二年(1683)之作,凡四十卷;《二集》收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之作,凡五十卷;《三集》收

  • 自镜轩读书札记

    十卷。清末民国初李经野撰。经野字莘夫,山东荷泽人,生卒年不详,光绪九年(1883)进士,由户部郎中,历官廉州府知府。此书是李经野读经时,随笔记录的个人心得汇编。计“读《易》札记”二卷,“读《诗》札记”

  • 七颂堂识小录

    一卷。清刘体仁(1624-?)撰。体仁字公勇,颖川(今河南许昌)人。顺治时期诗人,进士,官吏部郎中。从孙奇逢问学。为人轻财重义,以交友为乐,与王士祯、汪婉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

  • 绥寇纪略补遗

    三卷。清吴伟业撰。吴伟业,见《绥寇纪略》条。其书于康熙十三年初刻成书(时称邹氏本,即为明逸民邹式金刊刻)时,仅存十二卷。嘉庆九年(1804年),张海鹏从萧子山处,获得吴伟业所遗手稿三卷,大喜过望,认为

  • 云林集

    ① 六卷。《附录》一卷。元贡奎(1269-1329)撰。奎字仲章。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集贤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所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集》、《豫章稿》、《上元

  • 北固山志

    ①十二卷。清释了瑛撰。了瑛,号韫庵,象山寺僧。《北固山志》道光刻本,共十二卷。卷首为宸翰。正文分为七门,依次为形胜、建置、古迹、碑刻、人物、杂识、艺文。兹篇以明张莱《三山合志》为底本,广搜博采,历时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