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贯一解
十二卷。清闵嗣同撰。嗣同字来之,号双溪,乌程(今甘肃古浪县南)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四年(1675)副榜贡生,官景宁县教谕。该书不录经文,于每章总解经义,取诸儒之说并以己意加以贯通,如其说有异,则别附于后以备参考。
十二卷。清闵嗣同撰。嗣同字来之,号双溪,乌程(今甘肃古浪县南)人,生卒年不详。康熙十四年(1675)副榜贡生,官景宁县教谕。该书不录经文,于每章总解经义,取诸儒之说并以己意加以贯通,如其说有异,则别附于后以备参考。
四卷。明崔铣(1478-1541)撰,崔铣字子钟,一字仲凫,号后渠,又号洹野,安阳(今属河南)人。弘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因忤宦官刘瑾,出为南京稽勋主事。瑾败、召还翰林,晋侍读。后任南京国子祭酒,
四卷。清王峻(1694-1751)撰。王峻字次山,号艮斋,江苏常熟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乾隆十六年(1751)卒,年五十八岁。《汉书正误》卷首自序中说,“暇读
四卷。清冯桂芬(1809-1874)撰。冯桂芬字林一,号景亭,吴县(今江苏省)人。冯桂芬发奋读书,1840年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1844年任广西乡试正考官,期间先后主讲上海“敬业书院”,苏州“紫阳
二卷。附姓检一卷。罗振玉撰。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姓氏书,前人有很多著作。由于近代考古的深入发展,发现了不少周秦两汉的古玺印,而其中所载姓氏,有很多是以前姓氏书中所没有的。在罗氏之前,吴大澂曾著
四卷。清黄冕撰。黄冕字服周,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详。黄冕对于《尚书》,不论今、古文,皆认为有错简、脱简,便随意拼凑补缀,比之南宋王柏更为狂妄。只是黄冕不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根据《朱子语类》,黄冕说
不分卷。明高名衡(?-1642)撰。高名衡,字平仲,号鹭矶,山东沂州(今临沂)人。生年待考。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城守功,晋兵部左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沂州被破,名衡死亡。
一卷。汉戴圣(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戴圣,字次君,梁(今河南商丘)人。以博士论石渠,官至九江太守。与戴德俱受礼于后苍,时号小戴,传礼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事迹见《汉书·儒林传》。是书即《汉书
四卷。清吴鼎(生卒年不详)撰。吴鼎字尊彝,号易堂,江苏无锡(今无锡市)人,吴鼐之弟。乾隆九年(1744)进士,以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擢翰林院侍讲及侍读学士。吴鼎平生深研《易》学,除本书外,还著有《
四卷。明钱谦益撰。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才学诗名甚富,藏书亦丰。藏室名为“绛云楼”,可惜清顺治七年(1650)
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清杨锡观撰。参见《六书辨通》。从冠于卷首的黄之隽《篆学三书序》得知,黄氏所撰的《篆学三书》为《秦篆韵编》、《正字启蒙短笺》和《六书例解》。此《六书例解》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