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墨池编

墨池编

六卷。北宋朱长文(生卒年不详)撰。朱长文,里贯不详。朱长文还著有《吴郡图经续记》、《续书断》等书。是编专门论述书学之源流而博采前人之论著。分字学、笔法、杂议、品藻、赞述、宝藏、碑刻、器用,共八门。其中“字学”与“笔法”之一为卷一;“笔法”之二,“杂议”之一、二,及“品藻”之一为卷二;“品藻”之二、三、四、五为卷三;“赞述”之一、二、三及“宝藏”之一为卷四;“宝藏”之二、三为卷五;“碑刻”之一、二及“器用”之一、二为卷六。原作十二卷(亦有二十卷说),盖明以后合并内容形成的。“字学门”收录自汉至宋论书体之文章十八篇。“笔法门”收录自秦之李斯至唐之徐浩论书法、笔法等文章十九篇及叙述具体执笔法、用笔法、结字法等文章六篇,凡二十五篇。“杂议”两部分收录自汉至宋之书法漫议凡二十九篇。“品藻门”分五部分,其一收《梁武帝书评》、《梁庾肩吾书评并略论》及《唐李嗣真(后画品〉》三篇论著;其二、其三收录唐张怀瓘之《书断》上、中、下三部分;其四、其五收录灊溪之《续书断》上、下两卷及序,凡收书法品评之专著五部。“赞述门”三部分,其一收录包括窦息《述书赋》(上)在内的长短文共九篇,其中“晋索靖书势”与“晋刘邵飞白书势”疑朱氏自撰;其二录《述书赋》(下);其三俱收唐、宋之文共十八篇,文章与论著凡二十七篇(部)。“宝藏门”亦三部分,其一收十篇唐代文章,尽记当代之收藏;其二收“唐张彦远释二王记札”一篇;其三收“宋欧阳修集古录目序及其跋”,包括七十一则,始自“周穆王刻石”终至“南唐徐铉双溪院记”的古代书法集录。“碑刻”两部分,其一收录自周至唐各种碑刻共七百七十一处,其中仅唐代就高达六百处之多;其二收录“宫宇题记”、“山水碑铭”、“名人题名”、“传模古人”等约二百九十三处;其后所列“宋碑”、“元碑”、“国碑”,盖明万历年间重刻时增益。“器用”两部分,其一为“笔”和“砚”,其二为“纸”和“墨”,此门乃朱长文编纂集录而成。十二卷之说即前五门成十卷,“器物门”自叙编辑为两卷。《墨池编》俱录前贤要著,在每篇及每卷末皆有精要点评,考核得失,个中己见,俱极敏锐之思。是书搜集广博,胜于张彦远之《法书要录》,为后世书法所宗、书家所评提供了广泛而全面的理论依据,是我国艺术史上重要的书法论著。是编有明隆庆中四明薛晨刊本,明万历李时成刊本,康熙甲午朱氏刊本、汲古阁有旧钞本、雍正刊二十卷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冬心先生集

    四卷。清金农(1687-1763)撰。金农,字寿门,又字司农,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于书画金石皆有造谐,乾隆时被荐博学鸿辞,不就。因久寓扬州,故与罗聘、郑燮

  • 隋唐两朝志传

    十二卷一百二十二回。明罗贯中(详见《三国演义》)撰。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自隋公杨坚受周主禅即帝位建立隋朝(581年)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之间二百九十多年的隋唐两朝历史故事。宋元以降演述隋唐故

  • 性理钞

    二十卷。明杨道会(生卒年不详)撰。杨道会字惟宗,晋江(今属福建)人。隆庆二年(1568)中进士。官至湖广左布政使。此书取《性理大全》删节繁冗而成。书前有万历十六年(1588)王道显所撰的《序》,称其更

  • 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

    见《武王伐纣平话》。

  • 区田图说

    一卷。清杨葆彝(生卒年不详)撰。杨葆彝生活于清光绪时代,编有《大亭山馆丛书》。《区田图说》内容非常简要,主要是列举前人的有关“区田”的论述,对“区田”理论做简单的概括,书中有“区田式”图一幅,也非新作

  • 犍为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吕朝恩、王梦庚纂修。吕朝恩,顺天宛平县(今北京市丰台区)人,历官犍为县知县、酉阳直隶州知州。王梦庚,浙江金华人,拔贡,曾为犍为县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大府奏修通志,檄调各州县志,

  • 长啸轩诗集

    六卷。清曹煐曾(约1712年前后在世)撰。曹煐曾字祖望,号春浦。上海人。康熙末贡生,曹炳曾弟。本集为《石仓世纂》之第二种,计有诗四卷,后附词一卷、杂著一卷。曹煐曾其一生专属意于词、骈体文。其诗专学晚唐

  • 藏修堂丛书

    六集,三十九种,二百十七卷。清刘晚荣(详见《述古丛钞》)编。刘晚荣藏书颇丰,《藏修堂丛书》搜辑古今著述,按四部排列,成六集,书前有刘晚荣自序曰“余购书数十年,见有目所罕见,与夫刻校精审者,必秘之箧衍。

  • 仕学全书

    三十五卷。明鲁论撰。鲁论,字孔壁,号西麓,江西新城人。天启中以贡生授颍州(今属安徽)州同,官至福州府同知。著有《四书通义》,已著录。本书原名《闻见录》。主要记述明代官制,以及中央和地方各级官署之职掌、

  • 周易明报

    三卷。清陈懋侯著。陈懋侯字伯双,福建闽县人。光绪丙子(1876)进士。官至江南道监察御史。作者认为《周易》是用来判断不同时间形势下的得失对错之书,故作者引申其义,取《系辞》中“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得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