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孝经大全

孝经大全

① 十卷。明江元祚编辑。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藏书家。跟项圣谟合编有《墨君题语》。是书开首录崇祯六年正月上谕一道,有葛寅亮序及元祚自序。书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集。甲集包括孝经考、宗传图考、全孝图说、传经始末、全经纲目、孝字释、全孝心法、诵经威仪。乙集包括汉孝经、唐孝经,汉孝经只有一篇无名氏的今文直解,唐孝经分齐古进石台孝经表、玄宗注石台孝经、元行冲撰孝经注疏。丙集为宋孝经,分朱申句解朱文公校定古文、董鼎注朱文公刊误、邢昺、杜镐等撰孝经正义。丁集为元孝经,分吴文正公校定今古文、吴文正公刊误、张恒撰吴文正公校定今文孝经记。戊集为明孝经,分朱鸿集解家塾孝经,孙本孝经解意、朱鸿古文直解、虞淳熙孝经迩言。己集包括沈淮叙次孝经会通、梅鼎和孝经疏抄、朱鸿汇辑四书孝语。庚集包括朱鸿汇辑五经孝语、元祚删注曾子孝实、元祚述孝经汇目。辛集为虞淳熙孝经集灵及附集。壬集包括孙本孝经释疑、朱鸿孝经质疑、虞淳熙从今文孝经说、孙本古文孝经说、孙本古孝经大旨。癸集为江元祚汇辑孝经集文,包括自晋代陶潜五孝赞至明代江旭奇进孝经疏义奏疏,凡二十三篇,其中孝经注疏及孝经正义有录无书,注明以备疏抄。另外朱鸿孝经集解及古文直解、孙本孝经解意、虞淳熙孝经迩言四书,元祚辑为孝经汇注三卷。目录之后详记古今羽翼孝经姓氏,自魏文侯到梅鼎和,共一百八十七人。是书所列诸本之外跟孝经有关的撰述,均载于羽翼孝经本人姓氏之下。除司马光指解未收外,该书搜集十分完备,多而不滥。甲集虽非尽属于孝经,但意在阐发孝旨,亦不可少。该书版本为崇祯六年刊本。② 二十八卷。孝经或问 三卷附孝经翼一卷。明吕维祺(详见《孝经本义》)撰。《孝经大全》仿《永乐大全》之例,因而亦以大全为名。卷首为孝经节略,列旧说为纲,后附案语,大都叙述孝经源流及赞论之辞。卷一至十三为经文,仍分十八章,而删开宗明义诸章名;所作笺释,融会旧注,而删取诸家说为夹注。卷十四为孔曾论孝,卷十五为曾子孝言,卷十六为曾子孝行,卷十七为曾子论赞,卷十八至卷末为表章通考,分宸翰、入告、述文、纪事、识余五门,末附孝经诗十首。《孝经或问》三卷,设为问答,以流畅的注笺释未尽之说。《孝经翼》一卷系维祺之弟吕维祮所撰,附刻于后。清人冉觐祖在《孝经详说》一书中讥讽吕维祺之学不纯,兼有程朱陆王,未免偏颇。这三本书的版本皆为光绪十五年刊本。

猜你喜欢

  • 桃花源集

    ① 一卷。宋姚孳(约1106年前后在世)编。姚孳,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生卒年不详。元祐六年(1091),补武陵(今湖南常德)令。因道士龚元正所辑古石刻文及诸家题咏辑为是编。前有自序,称:“沅水去牂柯

  • 古类书残卷

    一卷。无作者姓氏。书卷首尾都残缺,亦无书题。存有整行文字七十行,尚有断行二十八行。从残卷看其体例略似唐虞世南之《北堂书钞》、徐坚之《初学记》,张楚金之《翰苑》。尤与吴淑之《事类赋》更为相近。书以偶句为

  • 汉儒传易源流

    一卷。清纪磊撰。此书以朱彝尊《经义考》中内容为线索,对汉代诸儒及其易学著作全部收入。魏晋以后,凡见于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者,则全部收入,其它一概不录。此书目的在于

  • 疑狱集

    四卷。五代和凝(?-955)、和(生卒年不详)撰。《补疑狱集》六卷。明张景(生卒年不详)撰。和凝,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县须城镇东)人。后唐天成年间官翰林学士。后唐灭亡后,入后晋,官至左仆射。后

  • 亘史抄

    明潘之恒(生卒年不详)撰。本书在《明史·艺文志》中记载为九十一卷。书前有顾起元序云:内纪内篇以内之,而忠孝节义、懿行名言之要举。外纪外篇以外之,而豪杰奇伟、技术艳异、山川名胜之事彰。杂纪杂篇以杂之,而

  • 咏史集解

    七卷。明程敏政编。生平见《唐氏三先生集》条,林乔松注。林乔松,福建晋江人,生卒履迹始末未详。其注此书,则官浙江景宁(今云和)县知县之时。其书取古人咏史之作,依代编次。自三代迄宋末。此七言绝句一体,采辑

  • 西田语略

    二十三卷,《续集》二十九卷。明樊深(生卒年不详)撰。樊深字希渊,号西田,大同(今属山西)人。嘉靖进士。由苏州府推官选户科给事中,累官通政使。因上疏呈御寇七事,诋仇鸾养寇要功,被斥为民。穆宗初复官,迁刑

  • 针灸大成

    见《针灸大全》。

  • 致用丛书

    二种十七卷。清李宗昉辑。该书所收第一种为清汪志伊编纂之《荒政辑要》九卷,拣选各种古文献中宜古宜今的救荒良法,分门别类,汇辑成书,供后人参考。所收第二种为宋郑克编纂之《折狱龟鉴》八卷,是由明《永乐大典》

  • 王氏六书存微

    八卷。近代王闿运(1833-1916)撰。陈兆奎(生卒年不详)辑存。喻谦(生卒年不详)述微。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讲学于四川、湖南、江西等地。清末,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讲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