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骚指掌

屈骚指掌

四卷。清胡文英(生卒年不详)撰。胡文英,字质余,号绳崖,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三十年(1765)贡生,官直隶高阳县知县。有《吴下方言考》,所著《屈骚指掌》为胡氏多年研究屈赋的专著。卷首有:王鸣盛乾隆二十六年(1761)序,乾隆五十一年(1786)自序,凡例十二条,《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本书四卷,目次为:卷一《离骚》,卷二《九歌》(二湘,二司命各合为一篇)、《天问》,卷三《九章》,卷四《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后为正文。注释体例是:每篇题下(《九歌》、《九章》总题、篇题之下)均列题解,正文二句或四句进行注解,注文于正文之后,小字双行,先注音读,再注词解,后疏句意。注时先述己见,间引他家之说。其价值:一、其研究学问的态度与方法甚可取。其态度要虚、公、实,其方法是“学问思辨”(《凡例》之六)。虚,即虚怀若谷,“博学不遗于俗谚,审问不弃于刍荛。”凡有可采者,皆可采之。公,即出以公心,研究学问,非一己之私事,研究目的“第求其理之是,而不求其说之伸。”不能“取己所长,击人所短”。对于疑难“诚以千万人之心思,共攻此一物,则不忧不得其真。”实,即老实,知,则为知,不知则存疑,对于可取说法“不论前贤时彦,必表其名,不肯窃美。”学、问、思、辨自好理解,而胡氏所做尤为可取的是实地考查。他曾“两涉楚南,三留楚北,询之耆宿,按之众图,绎之屈子之书。”二、深思熟虑,不为人所左右。他注屈赋前不看百余注本,“惟求其理之是,神之顺,情之曲挚无所不到。”再“有不得者,沈日夜设身处地以求之,求之不得,而后检诸解之是非。”(上引文均见《凡例》)三、对屈赋作时作地着意考查探索。如认为《离骚》“初被放疏之时,回秭归故居所作。”(《离骚》解题)《河伯》本为黄河之神,但楚威王“掠地至鲁”“故滨河土俗祀之,屈原过之”因作是章。对其它作品作时作地亦加以探索。这些探索,合情合理,可备一说。四、注文允当、平易、圆达、简明。如《离骚》“为予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将黄注与诸名家之注相较,可显示不同。王逸云:“象,象牙也。言我驾飞龙,乘明智之兽,象玉之车,文章杂错,以言己德似龙玉,而世莫之识也”(引申过矣)。洪兴祖云:“《易》曰:‘飞龙在天’。”许慎云:“‘飞龙有翼。’瑶,美玉也。言以瑶象为车,而驾以飞龙也”(未明诗人用意)。朱熹云:“象,象牙也。杂用象玉以饰其车也”(同样未明诗人用意)。王夫之云:“驾飞龙而乘蒙玉之辂,所以自旌高贵而殊于俗也”(词义用意兼及,但未及快速意)。胡氏注云:“飞龙驾车,取其速;瑶象饰车,取其贵重华美。”胡注可谓简明、准确。但此书亦有失误之处,有的注解穿凿附会。如《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注为强秦吞楚之势已成,应早作打算。将《离骚》“长顑颔亦何伤”之“顑颔”注为“或扬视或颔之,所谓含怒待臣也。”则有悖于常识。另外对屈赋作时作地的考核,亦有臆断之处,不可全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富芝堂刊《武进胡氏所著书》本,北京、上海图书馆,清华大学藏。1979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猜你喜欢

  • 南齐书

    六十卷。梁萧子显(489-537)撰。萧子显,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齐梁皇族,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在梁官至吏部尚书,很有文史才能。《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

  • 古表选

    十二卷。明张一卿编。张一卿,字次公,自号求知居士,安徽泾县人。生卒不详。本书辑历代表章,上起六朝之末,下逮于元。然六朝不过庾信、卢思道等数篇。元只阿噜台一篇。余皆唐、宋之作。分八门,即:贺、进上、辞让

  • 灯窗末艺

    一卷。《攒眉集》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归,为明中一代名家,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此二种皆为循吉所作古文,

  • 东林山志

    二十四卷。清吴玉树撰。吴玉树,字灵圃,浙江归安人。东林山,又名锦屏山,在湖州府治东南四十五里。山自天目分脉,蜿蜒而来,突起于菰蒲溪泊之中。三峰鼎峙,而中峰最高。葱郁深秀,峰峦如锦。《东林山志》铅印本,

  • 牧羊记传奇

    二卷。明无名氏撰。此剧明吕天成《曲品》卷下著录,题马致远作。清高奕《传奇品》亦从之。但元马致远作杂剧十五种中,绝无此作。此本二卷,二十五出,演汉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终得还朝故事。全剧本于汉史,微

  • 未灰斋文集

    八卷。《外集》一卷。清徐鼒(1810-1862)撰。徐鼒字彝舟,号亦才。六合(今江苏六合县)人。道光年进士。官至福宁知府。著有《周易旧注》、《小腆纪传》、《小腆纪年》。此集凡八卷。为徐鼒文集。据集前自

  • 盛世赓飏帖

    一卷。清刘墉书,姚学经刻。刘墉生平见《清爱堂石刻》。该书帖为刘墉为答谢乾隆皇帝赐诗所上谢表,乾隆五十七年(1793)刻石。刘墉一向被誉为清代书家之冠,而小楷又为刘书之冠,此帖即为刘氏的小楷,气象宽博,

  • 说文叠韵

    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熙载、袁康撰。刘氏生平著述,见《说文双声》。袁康(生卒年不详)为刘氏弟子,字竹一,宝山(今属上海市)人。此所谓叠韵,指古韵相叠。许氏《说文》于字下系声,字声二者有双声,有叠韵

  • 李元宾文编

    三卷。《外编》二卷。唐李观(766-794)撰。李观,字元宾,陇西(今属甘肃)人。李华之从子。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与韩愈、李绛、欧阳詹、王涯、冯宿等同榜,时称“龙虎榜”。九年(793)又登博学

  • 四书惜阴录

    二十一卷。清徐世沐撰。徐世沐详《周易惜阴录》条。此书前有胡渭生、赵天润、仇兆鳌序和一篇自记,后有陆陇其跋。据作者自记,此书乃诟病李中孚《反身录》之作,为的是南学、北学之争。书中宣扬朱子之学,而对陆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