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传辨疑

春秋集传辨疑

十卷。唐陆淳(详见《春秋集传纂例》)撰。此书是陆淳转述啖助、赵匡两家攻驳三传之论的书。《纂例》一书,啖助排比科条,阐明笔削之旨,其攻击三传之论,只总举其大意。而此书则列举未入《纂例》之三传文,条列其失,逐字逐句加以诘难,所以称之“辨疑”。其所述以赵匡之说为多,啖助之说次之。卷首有《凡例》一篇,共十七条,申明所以删节传文之宗旨,而其舍取之义,仍按经文年月以次论说。此书之驳正三传之论往往中的。如隐三年“宋公和卒”,《左氏》云:“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饷之,命以义夫。”其驳之曰:“若宣公本知穆公反让其子,且让以求名,乃是诈也,何足美哉!”又隐元年“春王正月”,《公羊》曰:“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驳之曰:“若言春正月王,则不成文理矣,何用解乎?”《公羊》又曰:“不言‘即位’,成公意也。”驳之曰:“此乃直明公本意,又是事实,何名‘成’哉!”如此之类,颇为精核。但因其宗旨在深究经中大义,与《公》、《穀》无异,故其论亦不免于臆断。如隐五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记郑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驳之曰:“岂子囚母乎?此《传》近讹矣。”若此种不信史文而臆断之例,此书亦多见。现存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清汪文藻问礼堂刻小字本、龚翔麟玉玲珑馆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内外传筮辞考证

    三卷。清章来撰。章来,娄县(今上海松江)人。该书考证《左传》和《国语》中所载《周易》筮辞。有清光绪九年(1883年)刊本。

  • 燕乐考原

    六卷。清凌廷堪撰。廷堪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80)进士,例选知县,改宁国府教授。此书前有总论,后有后论,凡六卷,于二十八调各有辨析,并作燕乐表。淩氏据《隋书·音乐志》,谓燕乐

  • 春秋剩义

    二卷。清应麟(详见《易经粹言》)撰。此书摘取《春秋》经文作为标题,然后围绕这些题目各为论说。其说大抵因袭前人穿凿臆断之论而敷衍成篇,无甚新意。《屏山草堂稿》本。

  • 贵池先哲遗书

    二十三种,二百二十七卷。民国刘世珩编。刘世珩字聚卿,安徽贵池人。曾刻有《玉海堂影宋丛书》、《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等。丛书辑唐以来贵池先贤著述,陆续刻成,共二十三种。其中《贵池唐人集》二十二卷收九家著

  • 横塘集

    二十卷。宋许景衡(1072-1128)撰。许景衡,字少伊,温州瑞安(今浙江温州市)人。元祐九年(1094)进士。宣和六年(1124),召为监察御史。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累迁中书舍人。高宗朝至尚书右丞

  • 易悟

    六卷。清刘方旸撰。方旸字芸庄,零陵(今湖南零陵县)人,乾隆时拔贡。方旸读《易》遇有疑义,将卦画及经传大义比类参照,以求其义例,常发前人所未发。《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通经学,尤善于易,一爻一象不解,思

  • 偷甲记传奇

    二卷。清范希哲撰。希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与李渔相友善,一说曾为司寇龚鼎孳门客。所作传奇八种,均用别名,如《万全记》署四愿居士,《双锤记》署看松主人,《十醋记》署西湖素岷主人等,《偷甲

  • 庭帏杂录

    二卷。明袁衷(生卒年不详)撰。袁衷字秉忠,东莞(属广东省)人。正统进士,授户部主事。历悟州府知府,改平乐府、永州府,所至公正廉明,百姓蒙其惠。袁衷尤长于诗文。著有《庭帏杂录》、《竹庭稿》等。此书是袁衷

  • 吴江县志

    二十八卷,首一卷。明曹一麟等修,徐师曾等纂。曹一麟,字伯里,山东安丘人。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同年任吴江知县。徐师曾,字伯鲁,号鲁庵,邑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史科给事中。著有《礼记集注》、《

  • 香草校春秋左传

    六卷。清于鬯(详见《卦气直日考》、《周易读异》)撰。于鬯,南汇(今属上海市)人,清代著名学者。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香草校书》及《香草续校书》、《战国策注》等等,具有一定的影响。此书即所著《香草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