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

十六卷。东汉王逸(约89-158)撰。王逸,字叔师,南郡宣城(今湖北宣城)人,汉安帝元初(114-120)中举,为校书郎,《楚辞章句》约作于此时。汉顺帝时(126-144)官至侍中。著有赋、诔、书、论、杂文21篇,《汉诗》123篇,今多亡佚。原有集二卷,已散佚。明张溥辑有《王叔师集》一卷。王逸撰《楚辞章句》动机有三:一、仰慕屈原的高尚品格及其作品文彩,并哀伤同情其遭遇;二、不满班固对屈原的贬责,为其高明、清洁的品格申辩;三、深感此前对《楚辞》无全面解说,而班固等仅作《离骚经章句》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楚辞章句》序),故作《楚辞章句》。此书是对屈原及其他楚辞作品进行全面解说的著作。王逸之前,西汉淮南王刘安曾作《离骚传》,刘向、扬雄曾作《天问》注解,东汉班固、贾逵曾作《离骚经章句》(今皆不传),但均只就《楚辞》某篇加以注解。《楚辞章句》全面解说《楚辞》,属开创性工作,也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楚辞》注本。其书编次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上为屈原作品)、《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九思》乃王逸自作自注,故有人疑为后人增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云:“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且王逸自序称“作十六卷章句”,更说明原书为十六卷,今传十七卷本,可能为后人增补本。《楚辞章句》原书编次似与今传本编次不同。如今本卷四为《九章》,卷八为《九辩》,而对《九章·哀郢》“美超远而逾迈”句王注云:“此皆解于《九辩》之中”,由此可推断原本是《九辩》在《九章》之前。洪兴祖说:“今本《九辩》第八,而《释文》以为第九。”可能《释文》依据古本编次。朱熹《楚辞辩证》也说:“今按天圣十年(1032)陈说之序,以为旧本篇次混并,首尾差互,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然则今本说之所定也欤?”《楚辞章句》每篇皆有序文(其中《离骚》、《天问》各有二序,一前一后),对作者、写作时间、题义、写作意图等加以说明。对每篇作品采取逐句就词意、典故、句意等加以详解。如对《离骚》“说操筑于傅岩兮,武力用而不疑”句释为:“说,傅说也。傅岩,地名。武丁,殷高宗也。言傅说抱道怀德,而遭遇刑罚,操筑作于傅岩。武丁思想贤者,梦得圣人,以其形象求之,因得傅说,登以为公,道用大兴,为殷高宗也。《书》序曰:‘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是佚篇也’”。由此可见,注释极为详尽。本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学术价值。一、序及注文中说法,都是今存的关于《楚辞》的最早文字记录,对后人研究《楚辞》,特别是研究屈原作品,都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二、此书保留了不少汉代旧说,并提到刘安、刘向、扬雄、班固、贾逵等人的解说,从中可知王逸之前汉人研究《楚辞》的成果及异说。三、王逸生于楚地,熟悉楚地的文化、风习、山川、物产等情况,加之去屈原时代未远,故对《楚辞》的解释,尤其对《楚辞》中方言的解释,比较符合实际。如解释《离骚》中的“扈,被也”,“羌,楚人语词也”等,均为后人普遍接受。四、此书还从宏观角度,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加以论述:“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各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楚辞章句序》)。此论影响较深广。此书缺点是:有些说法,武断臆测,失于穿凿。如对屈原作品都立足于“依托五经以立义焉”加以解释,把屈原作品推到“经”的地位,意在褒奖,实则贬损了屈原作品的文学价值。对《离骚经》的“经”的解释,属望文生义。宋、元前版本今不传。明正德十三年(1518)刊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中复宋本十七卷,上海图书馆藏。明隆庆五年(1571)豫章王孙用晦夫容馆复宋本十七卷,前附《楚辞疑字直音补》一卷,上海图书馆藏。另有明、清、民国年间刊本及日本、朝鲜刊本。《楚辞章句》普及本今见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一书。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楚辞补注》铅印本。

猜你喜欢

  • 周寿堂二王帖

    四卷。清代瑛棨摘摹宋拓。瑛棨,字兰坡,生平籍贯不详。此帖成于咸丰十一年(1862),刻于西安。据作者自题,瑛氏自藏有宋拓《二王帖》,其字势纵横变幻,令人爱不释手,作者便于“公余之暇,择其尤佳者汇为四卷

  • 华严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549-623)撰。吉藏,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祖世避仇居南海,住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童年时,其父引他见真谛,遂赐名吉藏。吉藏七岁(一说十三

  • 温壮勇公六合殉难事略

    一卷。编者不详。该书记温绍原事迹。绍原字北屏,湖北江夏人,入资为淮南盐大使,代理六合令,督练勇杀敌,坚守六合,后城破殉节。该书即记述温氏殉职及与太平天国军作战时事。现有光绪活字印本。

  • 王溪师传录

    一卷,附录一卷。旧本题宋童伯羽(1190-?)撰。童伯羽字蜚卿,人称敬义先生,瓯宁(今福建省瓯宁县)人,为朱熹之门人,性沉默寡言,好读书,不乐仕进。著有《四书训解》等。此书所录朱熹之语,在池饶本语录内

  • 义门读书记

    五十八卷。清何焯著,蒋维钧编。何焯(1661-1722)初字润千,更字屺瞻,号茶仙,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学者称义门先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在直隶巡抚李光地的推荐下,提任贡生入内廷。不久特赐进

  • 隋炀帝艳史

    明齐东野人撰。关于作者的真实姓名、生平不详。鲁迅先生认为齐东野人即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许多学者认为其论据不足,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全书八卷四十回,以隋炀帝荒淫放荡的一生为主线,叙述隋王朝败亡的历史。隋炀帝

  • 麟角集

    一卷。唐王棨(约873前后在世)撰。王棨,字辅文,一作字辅之,福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咸通三年(862)登进士第。官至水部郎中。黄巢起义后,不知所终。著有《麟角集》。唐代取士,科目至多,而所最

  • 唐韵考

    五卷。清纪容舒撰。纪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通音律,尤精古韵。尚著《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等。孙愐《唐韵》久佚,北宋雍熙三年(

  • 夷齐志

    六卷。明白瑜(生卒不详)撰。白瑜,字绍明,永平(今河北省卢龙县)人。明万历年间(1595)进士,官至刑部左侍郎,好谏诤。所撰《夷齐志》记伯夷、叔齐事迹,大体本张玭的《夷齐录》而有所增损,对伯夷、叔齐事

  • 南北十论

    一卷。题许学士撰,不著其名。此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从其内容看,作者为南宋人(《四库提要》)。名曰十论,实则仅存八论。此八论分别为:吴、蜀、东晋、宋、齐、梁、陈、元魏。所佚二论为魏、西晋也未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