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济阴纲目

济阴纲目

十四卷。明武之望(1552-1628)撰。汪淇笺释。武之望字叔卿,号阳纡,关中(今陕西临潼)人。武氏“幼治儒经”,在关中一带颇具名气,有“关中鸿儒”之称。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尝官吏部主考官等职,后因得罪上司,一度免官归里。万历四十八年(1620)复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常寺卿等职。武氏饱读经史,“学问经济无一不参古圣贤之精微,政治地理无一不超古大臣之纲纪”,“擢巍科,位督宪,功垂青史,为一代名臣。”武氏平时即究心医术,精研歧黄家言,坚持临床,多获经验。著有《疹科类编》、《济阳纲目》等书。与同时代名医王肯堂齐名。武氏对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十分推崇,以其《女科证治准绳》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编撰成书。书成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最早刊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康熙四年(1665)汪淇重订刊行,改为十四卷。共三十一万字。内容分为调经、经闭门、血崩门、赤白带下门、虚劳、积聚、瘕症、求子、前阴诸疾、胎前门、临产门、产后门、乳病等。调经包括月经生理、病理、经病诊断、调经大法及各种经病证候、调经方药等;经闭门分别论述各种类型闭经的证治;赤白带下包括带下的病因、病理、治则和方药等;积聚瘕症包括各种妇科肿瘤和包块等;求子包括胎孕原理、胎儿保养、不孕症及治疗等;前阴诸疾包括外阴疮肿、阴痒、阴冷、子宫脱垂、交接出血等;胎前门包括孕期调理、妊娠诊断、孕期用药、禁忌,以及各种妊娠疾病、妊娠合并证等;临产门包括临产调护法、催生、正常分娩与异常分娩的处理、胎死腹中的诊断、难产的处理等;产后门包括产生调理及各种产后常见疾病和治法等;乳病包括乳汁不行、乳痛等病的诊治。汪淇为本书作序云:《济阴纲目》一书,其立论自调经始。有纲领,有原委,有分疏。一病之中,三致意焉;一方之设,细详释焉。得其隐微,能尽其变,使人阅之,一团生气浮于纸上,讵非活人之出哉?”此书论述极为精粹,引录资料十分丰富,选方详尽,有纲有目,有论有方,并加注释,集妇科之大成。遣方用药,俱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列方既有经方、时方,又有单方、秘方。各卷皆有眉批,系汪淇对诸证分疏辨核,有益于寻方施治。此书切合临床实用。有明泰昌元年(1620)刊本,天启元年(1621)王槚重刻本,清雍正六年(1728)金玉楼刻本,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蜩寄刊本重校印本。

猜你喜欢

  • 包孝肃奏议

    十卷。宋包拯撰。包拯(999-1062),北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选将练兵,防御契丹,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等职,改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幸大臣,迁

  • 寒支集

    十四卷。明李世熊(1602-1686)撰。世熊,字元仲,号愧庵,又号寒支道人,福建宁化人,明末遗民。天启元年(1621年)进士,隆武时授翰林博士不就。入清后,屡征不出。曾著有《钱神志》、《史感》、《物

  • 述本堂诗集

    十八卷。清方登峄(约1698年前后在世)、方式济(约1723年前后)、方观承(1698-1768)三代人合撰。方登峄,字凫宗,号屏垢,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贡生,官至工部主事,为戴名世所

  • 卧雪堂经说

    一卷。清末至民国袁嘉谷(1874-1937)撰。嘉谷字树圃,号屏山、屏山居士,云南石屏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民国以后,官至云南盐运使,后任云南东陆大学文学院教授,著有

  • 石楼臆编

    五卷。清周纶(生卒年不详)撰。周纶字膺垂,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康熙年官国于监学正。此书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门,又立五十九目。自汉至清,凡有关于六曹政事的内容,全都以类纪之。对于清初以来的

  • 文房四谱

    五卷。宋苏易简撰。苏易简,生卒年不详,字太简,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第一,才思敏捷,以文章知名,很受太宗赏识。曾先后任参知政事,以礼部侍郎出任邓州、陈州知州。其著作除《文房

  • 春秋集义

    五十卷,纲领三卷。李明复(生卒不详)撰。李明复一名俞,字伯勇,合阳人。李明复生平不可考,知为宋宁宗嘉定间太学生。李明复认为:知孔子者惟孟轲,知孟轲者惟周敦颐。而周敦颐《春秋》之学,二程得其真传,程颐曾

  • 乐原

    旧本题为嚣嚣子撰,不著姓氏。书首为总论一篇,泛引声律身度之常论,书中也录有《通典》、《玉海》等旧文。其他如说阳律有二变,阴律无二变,不知道十二律旋相为宫,各有五声二变,所以有八十四声。如果阴律无二变,

  • 六经类聚

    四卷。明徐常吉(详见《事词类奇》撰。陶元良续增。其书以六经之语分类为十八门,以备习文者选用。

  • 直音旁训毛诗句解

    二十卷。元李公凯撰。李公凯字仲容,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平事迹不详。该书流传极少,诸家俱未著录。始见于《千顷堂书目》之中,朱彝尊《经义考》从之。该书的特点是:每篇诗的训释均有三个部分。一为“直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