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淮南子

淮南子

二十一卷。刘安(前179-前122)撰。刘安生于汉文帝元年,卒于汉武帝元狩元年。他被汉文帝册封为淮南王,是“以道绌儒”的汉代黄老学派代表人物。他很有文才,喜好典籍,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书立说。《淮南子》就是他组织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合编的一部对抗“独尊儒术”的作品。关于刘安著书的情况,在《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有一段记载:“淮南王安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关于书名,《淮南子》这个名称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在汉代称之为《内篇》或《淮南》或《淮南鸿烈》。汉高诱在《淮南注·序》中说:“此书……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并说:“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至今《淮南子》与《淮南鸿烈》并称于世。《淮南子》即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内篇》或《内书》二十一篇,每一篇为一卷,即二十一卷。《淮南子》思想主要倾向道家。正如高诱在序目中所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作者中,除了刘安外,大约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披、伍被、晋昌等八人都是道家人物,他们在作者中占优势,书中多数篇章是由他们撰写的。高诱已经指明,作者中的大山、小山之徒是儒者,《修务训》、《泰族训》的作者可能出自儒者手笔。所以说《淮南子》是以道家学者为主,儒道合作而写成的。关于思想史料来源,《淮南子》最重视《老子》,采撷它的思想最多。清人校定《老子》文句,多与《淮南子》的引文对勘。全书对《老子》天道自然无为和道化生万物的思想详加发挥,形成系统的宇宙观,这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书中反复论述不为物先、以无为用、清心寡欲的思想。政尚简易、“无为而治”乃是黄老治术的核心,也是《淮南子》政论的基点。另外,《淮南子》对《庄子》内篇外篇杂篇都有所吸收。《俶真训》的宇宙演化论借用《齐物论》中“有始者……”一段文字,但有新义。《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将其相对主义改造为承认事物的差别。书中关于人性各有修短,人性和愉宁静,治万物应顺其性、因其俗以达乎性命之惰的思想,来自《天道》、《天地》、《天运》、《骈拇》诸篇。养生以神为主形为次的思想,以及豁达的生死观,来自《大宗师》、《德充符》和若干外杂篇。《淮南子》引《诗》约三十次,引《易》十余次,并数称《书》、《乐》、《春秋》等儒家经典。《主术训》提出治国必先修身,修身要以仁义为本,这是典型的儒家公式。《缪称训》讲孔子首倡的义利之辨,以明君子与小人之分;又论举贤才的重要。《修务训》通篇发挥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的思想,用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重新解释“无为”,重视后天努力与道德教化。以法治国,法不避贵。不以君意行赏罚,不以私志入公道。不因循守旧,要因时变法,反对贵古而贱今。这些法家的主张,在《主术训》和《泰族训》中表现最为充分。阴阳五行思想在《淮南子》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是其主体思想。《览冥训》、《本经训》、《泰族训》皆论阴阳气化、天人感应。《天文训》讲人副天数及灾异说。《精神训》也有类似内容。《淮南子》中察辩之学中的“类不可必推”和名实关系若干论述,显然是受墨家和名辩思潮的影响。节俭和薄葬的主张来自墨子。《主术训》关于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的话,是截取《墨子贵义》的文句。《说山训》关于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的观点,《说林训》关于五行相胜要有数量条件的说法,皆采自墨经。总的来说,墨家思想在《淮南子》中影响较小。此书的注解和版本流传很广泛。汉魏隋唐时期的注解:主要有马融《淮南子注》、司马彪《淮南子注》、许慎《淮南子注》、高诱《淮南子注》。其中马融注已经佚失,并无辑本。许慎注亦佚失,但有辑本,高诱注尚存。《淮南子注》一卷,汉刘安撰,汉许慎注,清孙冯翼辑。清嘉庆中承德孙氏刻《问经堂丛书》本。《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汉刘安撰,汉许慎记。明正统中刻万历中续刻《道藏》本。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至十五年丙寅(1926)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续刻本影印《道藏》本。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正统刻、万历补刻影印《道藏举要》本。宋元明清时期,为《淮南子》作注的主要是明归有光、焦竑;清刘台拱、俞樾等人。《淮南子》二卷,汉刘安撰,明归有光辑评。明天启六年丙寅(1628)刻《诸子汇函》本。《淮南子》一卷,汉刘安撰,明焦竑注释,明翁正春评林。明书林詹圣译刻《注释九子全书》本。《淮南内篇评议》四卷,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8年)刻《春在堂丛书》本。近代《淮南子》注解主要有:《淮南鸿烈集解》二十一卷,民国刘文典撰,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淮南子要略篇释》一卷,民国方元撰,民国十七年辛卯(1928)惠阳方氏山山馆刊《国学别录》本。《淮南子证闻》杨树达撰,1953年中国科学院排印本等等。

猜你喜欢

  • 先进遗风

    二卷。明耿定向(详见《硕辅宝鉴要览》)撰。毛在增补。此书文如其名,作者选择明代“严操守、砺品行、存忠厚”的贤相忠臣,略仿宋人典型录的体例,记载他们的琐事遗闻。其目的是针对世风日下的形势,陈述先辈们的高

  • 八代文钞

    不分卷。明李宾(生卒年未详)编。李宾字烟客,山东梁山人。本书首列文家姓氏,起屈原至明钟惺,共九十二人。别无卷目。序云:“文之为物,善行而数变。东西京而下,由晋、唐历宋迄明,宗工钜匠,在在可数。暇日遴撮

  • 东坡易传

    九卷。苏轼(1036-1101)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曾任中书舍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博通经史、才气横逸,尤以诗文著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东坡

  • 邱县志

    ①八卷。清王恪修,韩思圣纂。王恪,字汝殷,号质庵,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籍,浙江慈谷人。邱县知事。韩思圣,邑县贡生。该县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侯国安,康熙四年(1665)县令张廷略加润

  • 中庸解辨

    一卷。清王撰。号无奇子,河北霸州(今河北霸县)人。首有自序。称解释《中庸》,汉儒失之支离,晋唐以来不敢违;宋儒失之影响,元明以来不敢违。是书义求通贯,征引众解而不拘泥于一解。秦以前则有《周易》、管子、

  • 尚书天地图说

    六卷。清潘咸(详见《易耆图说》)撰。此书虽借《尚书》之名为名,又以《尧典》经文冠前五卷之首,以《禹贡》经文冠末一卷之首,而实是摘录支离曼衍,自抒己说,与《尚书》经义渺无所涉。而其己说又多逞私臆。如其谓

  • 读隶辑辞

    一卷。清俞樾撰。参见《群经平议》。是书择取汉碑中形况之辞,或一字,或重言,或双声叠韵及其通假之字为之诠释。如《郑固碑》的“色斯自得”、《任伯嗣碑》的“南蛮抪扈”之类,俞氏能综合隶文,比附经义,析义甚为

  • 海宁县志

    ①九卷,首一卷。清蔡完纂修。蔡完号古亭,麻城(今湖北省)人,举人嘉靖三十三年任海宁知县。《海宁县志》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此篇是在永乐旧稿的基础上完成的,虽子目稍有些繁琐,但收辑详备,可称明

  • 医学求真录总论

    五卷。清黄宫绣《生卒年不详》撰。黄宫绣字锦芳,宜黄(今属江西)人。著有《医学求真录》、《脉理求真》、《本草求真》、《锦芳医案》等书。此书成于乾隆七年(1742)。黄氏在凡例中称:曾著《医学求真录》十六

  • 职官分纪

    五十卷。宋孙逢吉(生卒年不详)撰。孙逢吉字彦同,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宋隆兴元年进士。宋宁宗时官秘书监、吏部侍郎。此书专门纪宋以前各朝代的官制,每官先列周官典章,次叙历代制度的沿革、名姓故事。引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