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经九歌解义

离骚经九歌解义

二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第,字晋卿,号厚庵,安溪(今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李氏笃信程朱理学,著有《榕村集》(四十卷),《周易通论》等。本书《四库存目》作《离骚经》一卷,《九歌注》一卷。与《参同契解义》、《阴符经解义》合称《安溪李文贞公解义三种》正文分《离骚经》和《九歌》。《离骚》共分十七节加以注解,太有李光第《后叙》、《附记》各一篇。《九歌》仅收《东皇太一》至《山鬼》九篇,删去《国殇》、《礼魂》。每篇分若干节,篇末对该篇加以总的解说。《九歌》后附李氏跋一篇。注文简明,以疏通文义为主。书中精华在于对《离骚》的注解。其特点是:一、善于分析篇章结构。如将《离骚》分为两大部分,并概括段旨。在段内又分若干层次,并揭示其结构内在联系。虽未必尽是,但试图从作品构架上加以把握,令人受到启发。而在《附记》中,将《离骚》分为回顾现实生活和设想神幻境界两大部分,这是前人未曾论及的新颖提法。二、在文义阐发上,时有精辟见解。如《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以下八句,王、朱等所解,或有违文义或支离破碎,而李氏将八句视为整体加以诠释:“言我昔者有志于为国培植,冀其及时收用。今者不伤其萎绝,而哀其芜秽。虽萎绝,芳性犹在也。芜秽,则将化为萧艾,是乃重可哀已。”将此节用比喻手法,为国培植人才,望其成才,一旦待用,萎绝不可伤,变节诚可哀的多层含意,揭示得透彻、明确。然本书将《国殇》、《礼魂》从《九歌》中剔除,硬凑“九”数,实属武断之举。另外妗氏好以君臣大义解《楚辞》,先入为主,不免穿凿。解《九歌》含意,也说:“故天神尊上,则以喻君,司命为太乙之佐,湘君、河伯,非天神之伦,则以喻臣。”亦不符合诗意。主要版本有:康熙五十七年(1718)《安溪李文贞公解义三种》,《榕树丛书》本,在丙集内。光绪四年(1878)李光廷刻《榕园丛书》乙集本,北京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春秋异文笺

    十三卷。清赵坦(1765-1828)撰。赵坦字宽夫,一字石侣,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诸生,道光辛已(1821)举孝廉方正,奏给六品顶戴。研究汉经师之说,著有《周易郑注引义》、《石经考》、《宝甓斋文

  • 乾坤大略

    十卷。补遗一卷。清王余佑(1615-1684)撰。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明末随父起兵抗击李自成军。入清后,隐居易州(今河北易县)五公山,教授生徒,不求闻达。史传称其“尝受

  • 西村诗集

    二卷。《补遗》一卷。明朱朴(约1515年前后在世)撰。朱朴,字元素,浙江海盐人。生卒年不详。朴不乐仕途,正德、嘉靖年间与文徵明、孙一元相唱酬。著有《西村诗集》二卷,《补遗》一卷。然太仓,历下之时,七子

  • 群经说

    四卷。清黄以周撰。黄以周,本名元同,后改今名,而以元同为字,浙江定海人。生卒年不详。同治九年(1870)优贡,曾任处州教授。是书为南菁书院所刊,王先谦《经解续编》曾刻其《经说略》二卷,但不是此书的全部

  • 箧中词

    六卷。续一卷。清谭献(1832-1901)撰。谭献事迹见《复堂词话》辞目。本书选词,始自清初,迄于当代。其题词名者,从别集;仅题人名者,从诸家选本。但就箧中所存,甄采百一。其续有所得,时亦补录。又仿阳

  • 伸顾

    一卷。清易本烺撰。是编专门伸发顾炎武古音入声分配之说。顾氏入声之分配,学者或有异辞,本烺有慨于此,遂逐部约顾说大意而自以意反复疏证之,诚顾氏之功臣也。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余草堂刊本。

  • 御选唐诗

    三十二卷。《附录》三卷。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选。此书为唐诗选集,共三十二卷。卷一至卷六为五言古诗;卷七至卷九为七言古诗;卷十至卷十六为五言律诗,附六言律诗三首,并有五言律诗补编;

  • 兰石词

    一卷。清董佑诚(1791-1823)著。董佑诚初名曾臣,字方立,江苏阳湖人,嘉靖举人,少喜文章,后肆力于律历数理与地名物之学,著有《董方立甲乙集》。董氏幼时即弃词赋之学,“于词尤不常作”(《序》),但

  • 祭皋陶

    一卷。清宋琬(1614-1673)撰。宋琬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顺治八年任浙江宁绍道台,登州于七为乱时,其族子诬告他参预谋逆,被下狱三年,后起为四川按察使,卒于北京。善

  • 太极图说注解

    无卷数。清陈兆成(生卒年不详)撰。兆成字慎亭,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县)人。此书作于康熙初,旨在发明朱熹《太极图说》之注。其论性,谓虽夹和在气禀中,而苟无习染之累,亦第于善之中,微分差别,若谓之有恶则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