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簠斋尺牍

簠斋尺牍

①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以册记,书中所录各信,均为陈氏与吴大澂讨论金石的函件。信尾所署年月,起自同治元年(1863),至光绪五年(1879)。信中所考订商榷者,多关于金石文字之学,唯金多于石。而属于金者,又以三代彝器多于秦汉以后杂器。书中独具匠识及精引之语,有的彼有而此无,亦有彼无而此有者。两书宜于互证,而不容偏重。关于金石文字考释,陈在信中说,今之释古文者,书缺有间,以意为之者,其推阐不可不详,断制不可不谨,不要矜为创获,顾此失彼,释甲忘乙,自误以误人。陈氏此说,洵为千古名言。有1919年“涵芬楼”石印本。② 不分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本书十二册,一至三册为致潘伯寅书信,四至七册为致王懿荣书信,八至九册为致鲍康书信,十册为致雨帆、韦卿、味琴诸人书信,十一、十二册为致吴云书信。九册前有鲍康题记,十册后有鲍康录存,及陈氏致鲍康、潘伯寅、王懿荣之书稿。十二册末有陈敬第跋。从跋中可得知,此十二册为陈敬第所辑。前十册为陈介祺手迹,后二册为其假录陈氏书稿。考各册牍尾年月,致潘伯寅书起自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至光绪二年(1876)十月,致王懿荣书起自同治十二年(1873)九月至光绪十年(1884)五月,致鲍康书起自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至光绪二年(1876)闰五月,致吴云书起自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至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其致雨帆、韦卿、味琴之书则在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之间。上述诸人,皆有金石之好,因而时以文字往复,函牍交驰,一器一文,互相探讨,必求其当。遇有疑义,虽问难至于再三亦不嫌烦。清代金石学家,抉择至精,收藏至富者,唯陈氏一人。惜其矜慎太过,不轻易落笔,故生平著述甚少,留下来的主要是一些书信。他在致潘氏信中说,吉金文字应以义理定之,可期清真雅正;如以字测之,则易有支离芜杂之弊。他在致吴云信中说,对于金石,释以多见为第一,考经为第二,证许为第三;有据者则断之,无据者不可徒博,以至愈引愈远,更加不当。有1919年“涵芬楼”石印本。

猜你喜欢

  • 天然禅师语录

    十二卷。清代释函是(1608- 1685)撰。函昰,俗姓曾,号天然。番禺(今广州)人。天然禅师兴趣广泛,尤喜作诗,是清代有名的诗僧。他所作的《天然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就他一生参佛奉法,喜

  • 道德真经集义

    ①二十卷。元刘惟永(生卒年不详)、丁易东(详见《周易象义》)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

  • 礼记述注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著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

  • 篁墩先生文粹

    二十五卷。明程敏政(1445-1499)撰。程敏政,字克勤,安徽休宁人。十岁以神童荐,英宗召试,即日赋圣节及瑞雪诗,并经义各一篇,援笔立就,文采粲然,诏读书于翰林院。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编修,

  • 济南集

    八卷。宋李廌(1059-1109)撰。李廌,字方叔,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六岁而孤,能自奋力,少学于苏轼,是“苏门六君子”之一。李廌才华横溢,其文章流畅曲折,辩而中理,风格与苏轼相近。苏轼称其“笔墨澜

  • 御注老子

    见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古书之句读

    《古书句读释例》之初名,见“古书句读释例”。

  • 礼记刘氏音

    一卷。晋刘昌宗(详见《周礼音》)撰,清马国翰辑。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注云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其目,可见,此书在隋唐时已经散失。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有九条,又《集韵》

  • 算经

    一卷。佚名撰。敦煌卷子本,原藏敦煌千佛洞,现在巴黎国立图书馆,编目为敦煌《将来目录》第3349号。该卷算经于1899年5月25日为在洞道士王园箓(?一1931)因洞壁破坏从中发见。1907-1908年

  • 鸣沙石室古籍丛残

    十八种,三十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丛书汇辑隋唐等写本经史旧籍,分《群经丛残》和《群书丛残》两类。《群经丛残》中有唐写本《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穀梁》、《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