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典释文

经典释文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陆德明(550-630)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仕陈为左常侍。入隋为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贞观中拜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封吴县男。从周弘正学,善言玄理,精经学小学。尚著《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均传于世。陆氏于陈后主(陈叔宝)至德元年(583年),采集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遂撰《经典释文》一书。第一卷《序录》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四部分:“序”说明编撰此书的缘由和目的;“条例”主要说明编撰方式;“次第”说明所释各部经典次序先后之依据;“注解传述人”介绍传述经典各家的渊源和流派。从第二卷至第三十卷分别注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等十四部著作的经文和注文的音义。是书收《老子》、《庄子》,而不收《孟子》,曾引起清儒的疑问。《四库提要》云:“其列《老》、《庄》于经典,而不取《孟子》,颇不可解。盖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则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推尚,德明生于陈季,犹沿六代之余波也。”此说很是。《经典释文》对于《孝经》,由于为童蒙初学之书,《老子》当时传本错误很多,故多摘全句;其他各书则标出书名及章节,尔后只摘录被注之经文或注文,或一字,或两三字,全句录出者甚少。是书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陆氏《序》云:“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著,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己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逢指要。”陆氏所处时代,正是“音韵蜂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的时代,经师注音非常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陆氏遂锐意撰述,正其音读。陆《序》述其撰述旨趣与经过时云:“粤以癸卯(583年)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艺,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撰述的原则是“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所采音切,哪一个应该“标之于首”,哪一个应该算做“众家别读”而又“苟有所取”,作者是要“微加斟酌”的,斟酌的标准是“典籍常用,会理合时”,在“古今”音注中,先今而后古;在“南北”音注中,取南而舍北。其《条例》云:“前儒作音,多不依注,注者自读,亦未兼通。今之所撰,微加斟酌。若典籍常用,会理合时,便即遵承,标之于首。其音堪互用,义可并行,或字有多音,众家别读,苟有所取,靡不毕书,各题氏姓,以相甄识。义乖于经,亦不悉记。其‘或音’‘一音’者,盖出于浅近,示传闻见,览者察其衷焉。”《经典释文》卷一最后之“附刻”谓全书注释经文九千九百九十二字,注文六千一百二十九字,合为一万六千一百二十一字。绝大多数注释都有音切,估计《经典释文》所收音切总在一万条以上。根据这些音切,大致可以归纳出梁陈时金陵音的轮廓。其音切是语音史研究很有价值的材料。注音之外,陆氏还做了许多释义与校勘工作。其释义亦是“经注毕详”,既释经文,也释传注;于博取诸家训诂外,复参以己意,以求“示传一家之学”。训诂内容相当丰富,不仅训释词义,而且阐发经注指意、分析文字形体。是书对所注释各部经典的校勘十分出色,在校勘时,陆氏基本采取“述而不作”原则,他在《条例》中说:“余既撰音,须定纰谬,若两本俱用,二理兼通,今并出之,以明同异;其泾渭相乱,朱紫可分,亦悉书之,随加刊正;复有他经别本,词反义乖,而又存之者,示博闻耳。”由于陆氏以“示博闻”为原则,所以《经典释文》一书保存了大量异文,其中有文句之异,如《论语·颜渊》:“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经典释文》正文作“吾焉得而食诸?”,其注释云:“本亦作‘焉得而食诸?’焉,於虔反。本今作‘吾得而食诸?’”其中有单字之异,如卷二“谬:本或作‘缪’。”“挥:本亦作‘辉’。”是为假借字之例;卷二十八“分:本又作‘介。’”是为错字之例;卷三“跄:《说文》作抢。”是为异体字之例;卷二“寇:郑、王肃本作‘戎’。”是为近义字之例;卷十一“含:本又作‘函’。”是为同音字之例;卷五“特:《韩诗》作‘直’。”是为音近字之例。对于某些传本的错误,陆氏也“随加刊正”,如卷二“慎:本或作‘顺’,非。”《经典释文》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经典释文》亦有错误,如《毛诗音义》之《陈风·墓门》误以“讯”“谇”为一字;《礼记音义》之《曲礼》,误以“饭”字俗体“飰”为另一字,注“扶万反”;“标之于首”的音切,有些并非正确的读音;传本中的讹字,亦往往未加刊正,而当作异文。《经典释文》原本,为经文所注音义用墨笔书写,为注文所注音义用朱笔书写,以示区别;刻版之后,只能经注通为一例。宋代监本诸经多把《经典释文》各经音义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注疏之中,明代因之。因《经典释文》散附注疏之中,原书遂致衰微,清代徐乾学得写本,遂有通志堂刻本,是为清人最早刻本,但是本勘校不精,讹误殊多。清乾隆间卢文弨得影宋钞本,校勘重刻,收入《抱经堂丛书》,是本颇精。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即据是本影印,并附卢氏所作《考证》三十卷。近代在敦煌发现了几种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和今本差别很大。罗常培有《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四种跋》,载《清华学报》十三卷二期(1941年)。另有一部宋元递修本的《经典释文》收藏于清内府。辛亥革命后,卷一至卷六为北京琉璃厂藻书堂书店购得,1946年售给北京图书馆;其余二十四卷,解放后亦为北京图书馆收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将此本影印出版,线装;1984年又出缩印版。

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德明生于南朝陈,卒于唐贞观初(约550-约630年),吴县(今苏州市)人,其名陆元朗,字德明,以字行世。唐经学家和训诂学家,博通经籍,与孔颖达齐名。历仕陈、隋、唐三朝,隋炀帝时曾任国子助教,唐初为国子博士,封吴县男。该书大致完成于隋末唐初,内容包括《序录》及《周易》、《古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公羊》、《穀梁》、《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诸书释文。书中包括了属于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而不包括儒家的《孟子》,似不符合唐以后学者的习惯,这是因为北宋以前《孟子》不列于经,而老庄之学自西晋以来为士大夫所崇尚,元朗生于陈,犹沿袭了南北朝以来的学风。其《序录》部分,综述经典传授概况,为研究中国文字、音韵、经籍版本、经学源流等的重要资料。其正文部分,在体例上诸经皆摘字为音义,只有《老子》因传本多误,《孝经》为蒙童读物而摘全句。对诸经音切的训释,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集诸儒训诂,考证各本异同,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使汉魏以来诸儒对群经的音义训释除各经的注疏以外赖此书得以保存。宋时监本注疏以此书析附诸经之末,后又散附于注疏之中,明代因之,使原本倒不大流行于世。至清朝,徐乾学得到写本令人重校,后被刻入通志堂经解中,才恢复其本来面目。以后卢文弨得影宋抄本,再三校勘重印,成为最好的版本。今存有通志堂经解本,因校跋不同共十三种,宋刻宋元递修本,清抄本一种,清刻本一种,另有《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为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经典释文校勘记》二十七卷,清阮元撰,清嘉庆十三年文选楼刻本。

猜你喜欢

  • 启札青钱

    十八卷。不著撰者姓名。所载手书正式。一曰具礼、二曰称呼、三曰叙别、四曰瞻仰、五曰即日、六曰时令、七曰伏惟、八曰燕居、九曰神相、十曰尊候、十一曰托庇、十二曰入事、十三曰未见、十四曰祝颂、十五曰不宜。亦近

  • 录异记

    八卷。五代杜光庭(850-933)撰。杜光庭、字圣宾,自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浙江丽水县东南)人(一作括苍)。性喜读书,好为文章。官至户部侍郎。著述甚多,有《谏书》一百卷等多部。《录异记》《宋志》作十

  • 世德堂集

    四卷。清王钺(1623-1703)撰。王钺,字仲威,号任庵,诸城(今山东诸城)。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因母亲年老留养不赴官。1669年母亲去世,选为广东西宁县令。后举“博学鸿词”不赴。王钺善诗文

  • 缙云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汤成烈修,尹希伊、徐伟纂。汤成烈,道光年间任缙云县候补知县。此志道光二十九年(1849)刻本。全书十八卷,首一卷,卷首为图。舆地志,目为沿革、疆域、坊署、乡都、山川。营建志,目为公

  • 深衣考误

    一卷。清江永撰。作者生平详见“仪礼释宫增注”一条。是书因深衣之制众说纷纭,乃据《玉藻》之文,以考证诸家之误。如谓深衣三祛、缝齐信要、衽当旁云如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据,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

  • 永嘉八面锋

    十三卷。不著撰人名氏。卷末有明宏治癸亥都穆跋,谓宋时常有刻刊,永嘉先生所作。又考当时陈傅良、叶适都称作永嘉先生。相传此书为陈傅良所撰,观书中的语言,很多亦为陈傅良平日之语。但《宋史·陈傅良本传》所载,

  • 日用算法

    二卷。宋杨辉(详见《详解九章算法》)撰。这是杨辉写于1262年的一部应用数学问题集,原书已失传,现从《永乐大典》及《诸家算法》(无卷数,不著撰人,现有抄本藏李俨处)、杨辉其他算书中可知一些该书的内容。

  • 读淮南内篇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此为鸿庆《读诸子札记》之第四种。鸿庆校《淮南子》,参考了王念孙《淮南内篇杂志》、俞樾《淮南内篇平议》等书,共校订一百七十六条,如在《俶真训》篇中,有始者一节,引

  • 吏部铨选则例

    二十一卷。清锡珍等奉敕修。锡珍(?-1889),姓额尔德特氏,字席卿,蒙古镶黄旗人。同治进士,光绪时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同治初年,时任户部右侍郎的锡珍,鉴于《吏部铨选则例》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

  • 茂名县志

    四卷,清钱以恺纂修。钱以恺,字阆行,号蔗山,浙江嘉善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在任二年,善政宜民,多不胜举。旧志创始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县令周振声,其取郡志内属茂名者,分别载之,尚未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