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史答问

经史答问

四卷。清朱骏声撰。首有其子孔彰序,称骏声少从钱竹汀游,故往往述其语。又与朱右曾友善,右曾著《逸周书集训》,尝与商订。后与汪文台、俞正燮、程鸿诏及弟子程朝钰等质疑问难,有《经史答问》一编,乱后颇有散失,今存四卷等等。按,其书经史杂厕,没有次序。大约解释经义的占十之七八,而《诗》较多,《礼》次之,《易》又次之,其他经书偶尔涉及而已。用问答的形式阐发疑义,有时引用他人成说,而不言所出。有的解说很恰当,有的则沿误而不知。例如,“小人反中庸”,谓“反”当训“复”,读如反古之道、反身不诚之“反”。盖君子是生知一等,小人是困知一等,举两端以包中人,即性近之谓。“子路终身诵之”,谓“终身”上当脱一“请”字,不然,一时之语何由知其终身?“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谓“养”字作“”,主服勤之义。“王者之迹熄”,谓“迹”乃“”字,“”即所谓“遒人”“逌人”“行人”,即采诗的人。对于“《诗·邶风·燕燕》”,则认为庄姜所作近似。是年三月十七日,州吁弑完,则戴妫之归必在春夏之交。“不属于毛”,则谓“毛”为“表”之误字。“浅则揭”,则谓“揭”读为“竭”。竭,负举也。褰其裳,耸其肩,高其足趾,趋而涉之,如负举物然。“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谓“与”当读与“欤”,绝句。这些条,引义都较确。“实始翦商”,谓“翦”为“前”之借字。前,先也,犹曰德胜于商。这亦可备一说。其他如‘子思之哭嫂也为位’,谓子思岂有兄,疑是原宪。亦可备考。又如引《管子·中匡篇》“施伯谓曾侯曰:‘管仲,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以证孔子管仲器小之叹。引《逸周书·寤儆篇》“周公不骄不吝,乃无敌”,以证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之叹,以见孔子有为而发。这些也都可取。但认为“索隐行怪”是“索,空也,所谓纯盗虚声音”的意思,话虽可通,但春秋时尚无此类之人。又斥郑笺关于“亦既觏止”为媾精,“言从之迈”为自杀,“永矢弗谖”为不忘君之恶等观点为有害于义,这也未免迂固,先儒已多辨之。至于所举古文尚书十二伪证,则完全沿袭了阎惠的观点,尤不足论。卷四有校释《图书集训》诸条,序已提到。有光绪二十年刊本。

猜你喜欢

  • 皕宋楼藏书源流考

    一卷。岛田翰撰。岛田翰,日本近代著名目录学家。光绪二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间(1905-1916),岛田翰游历我国江南,数度前往皕宋楼。当时陆氏亡故多年,其子不耽此道,所藏渐失,岛田翰为之叹惜,后经他鼓动,

  • 全唐文

    一千卷。清董诰(1740-1818)等奉诏编纂。董诰,字雅伦,号蔗林,邦达子,浙江富阳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充四库馆副总载,曾纂辑《满洲源流考》、《高宗实录》等。此书编纂始于嘉庆十三年(1808

  • 元祐党人碑考

    一卷。海瑞(1514-1587)撰。海瑞字汝贤,又字应麟,号刚峰,琼山(今属海南)人。明著名直臣。由举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谥忠介。曾上《治安疏》劝谏世宗,被下狱治罪。《明史》本传载其“生平为学,以刚为

  • 烟霞万古楼文集

    六卷。清王良士(生卒年未详。)撰。王良士原名昙,字仲瞿,号蠡舟,又号昭明阁外史,浙江嘉兴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良士少负狂名,言论举动,皆不与众人同。尝自言: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

  • 顾氏音学五书

    三十八卷。清顾炎武(1613-1682)撰。顾炎武字宁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居亭林镇,因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末诸生。康熙年间,诏举博学宏词,修明史,力辞不就。炎武学识渊博,精于考证,

  • 竹斋集

    三卷。《续集》一卷。《附录》一卷。明王冕(1287-1359)撰。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饭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白天放牛,晚至佛寺长明灯下读书。后从韩性学,试进

  • 诂幼

    一卷。南朝宋颜延之撰。清马国翰辑。参见《庭诰》。按《隋书·经籍志》小学类载:“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为《诂幼文》二卷。其书久佚,唯唐宋人著述中尚有所引。是书乃马国翰辑颜氏

  • 汉熹平周易石经残碑录

    一卷。文素松撰。素松萍乡(今江西萍乡县)人,文廷式之子。著有《瓦削文字谱》,已著录。此石於民国十九年出土於洛阳,分上下二段,共八百余字。上段归素松所藏,正面十二行,自《易经·下经》之“家人”至“归妹”

  • 孝经述

    ① 一卷。清贺长龄(详见《孝经辑注》)辑注。傅寿彤述。傅寿彤字青余,贵州贵筑(今贵州贵阳)人,官河南道员,系贺长龄门下士。是书章段依明代黄道周更定本。贺长龄巡抚贵州时得黄道周定本为之辑注,刊版行世。傅

  • 文选考异

    四卷。清孙志祖(1737-1801)撰。自南朝梁萧统所编《文选》问世以来,流布极广。社会通行的注本亦为不少。孙志祖则认为当时社会广泛流传的毛氏汲古阁刻本只载“李(善)注”一家,字句讹误脱衍、杂驳之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