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群经平议

群经平议

三十五卷。清俞樾撰。俞樾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在清末训诂之学衰微时期,能坚守壁垒,保持朴学作风,继续乾嘉大师余绪,作出贡献的学者,公推俞氏及孙诒让二公。俞氏著述宏富,总汇为《春在堂全书》,凡四百九十卷。其中关乎语言文字之学者,以《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为代表。俞氏治学崇尚王氏父子,《群经平议》仿照王引之《经义述闻》体例,所平议者为《周易》、《尚书》、《周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大戴礼》、《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传》、《国语》、《论语》、《孟子》、《尔雅》,凡十五种。是书大要在考订群书讹舛,审定字义,发明通假,正其句读,于特殊文法和修辞现象亦有所阐发。俞氏继承王氏父子传统,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故是书多有精意,为学者所服膺。于王氏之所遗漏失误之处,尚能拾遗补苴,订讹辨误,钩沉索隐,曲而能中。然俞氏求新太过,往往缺少足够根据即摒弃故训创发新解,武断之处时或有之,其治学不如王氏父子谨严。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阅俞荫甫《群经平议》《易》、《书》、《诗》诸条,其书涵泳经文,务抉难词疑义,而以文从字顺求之,盖本高邮王氏家法,故不主故训,惟求达诂;亦往往失于武断,或意过其通,转涉支离。然多识古义,持论有本,证引疏通,时有创获,同时学者,未能或之先也。”《群经平议》收在《春在堂全书》中。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在堂全书》重定刻本凡一百八十八种、四百九十卷。另有光绪十四年(1888年)南菁书院所刊《清经解续编》本等。中华书局印本通行。

猜你喜欢

  • 十三经独断

    一卷。清赵曾望(?-1874)撰。曾望字绍庭,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篇首有自序,举著书大旨:一有洗伐无穿凿,二有援引无挦扯,三有箴规无毁谤,四有疆界无门衣。书中自创新解,说多可喜。如《论语·子

  • 往日生论注

    二卷。元魏释昙鸾(476-542)撰。昙鸾,生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雁门,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听说了有关文殊菩萨灵异的传说,使幼小心灵对佛教神奇打下深刻烙印。十余岁时,即登山访寻,各见遗迹,依佛教出家。由于

  • 仪礼正义

    四十卷。清胡培翚(1782-1849)撰。培翚字载屏,一字竹村,安徽绩溪县(今安徽省东南部)人。嘉庆进士,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道光中假照案发,司员疏于检查监督者数十人,只有培翚及蔡绍江没有贪赃黩职

  • 书经浅说

    三卷。朝鲜赵翼撰。赵翼字飞卿,号渚浦,平壤人,生于宣祖十二年己卯,卒于孝宗六年乙未,官至左相。著有文集十五卷。本书为奎章阁旧藏写本,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卷。今存为残本,上、下两卷,久已残缺,今仅存中

  • 谔崖脞说

    五卷。清章楹(生卒年不详)撰。章楹字柱天,浙江新城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浙江青田教谕。《谔崖脞说》是章楹的一部杂说之作,此书都是记其随意抄撮之语,初名《噩捱脞说》,后改今名。卷一论述诗话,多记录同时代

  • 东观奏记

    三卷。唐裴庭裕(一作廷裕)撰。裴庭裕,字膺余,闻喜(今属山西省)人,属唐代名族东眷裴氏。唐昭宗时,裴庭裕为翰林学士、左散骑常侍。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二月,他奉诏修撰唐末三朝实录,在此期间,他就所见

  • 四书经疑贯通

    八卷。元代王充耘撰。充耘字耕野,吉水(今属江西)人,元统二年(1334)进士,授承务郎、同知永新州事。后弃官养母,著书授徒终老。著有《读书管见》二卷(《四库全书》亦收)、《四书经疑贯通》八卷。元代科举

  • 慎子

    一卷。慎到(前350-前275)撰。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关于他的事迹,史书记载较为简略。据《史记·孟荀列传》记载:“到为稷下先生,与田骈齐名,至湣王时而去。”《战国策·赵策》亦云:“蔺相如困秦王,归

  • 汉石经残字考

    一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历任编修,右中允,侍读,侍讲,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粤、赣、鲁等省学政,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鸿

  • 澹友轩集

    十六卷。清薛所蕴(1600-1667)撰。薛所蕴,字行屋,号行坞;又字子展,又号桴庵。孟县(今属河南)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等,后降李自成。入清,官至礼部左侍郎,后受御史高尔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