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蒙古字韵

蒙古字韵

二卷。撰人不详。是一部中国元代用八思巴字拼写汉语(也称八思巴汉语)的韵书。编著于1269-1292年之间。元刻本流传至清道光年间,后亡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小学存目”著录,云有“两淮盐政采进本”。注“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现代学者考证此书非宗文所撰。此书现在仅存一个旧写本,是元至大戊申(1308年)朱宗文所做的校订本,也已流失国外。《元史·释老传》云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案帝师八思巴所创新字,初称蒙古新字,后改称蒙古字。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颁诏推行,元亡后渐废弃。今称八思巴字或方体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字母主要借用藏文字母,另有少数梵文字母和新造字母。字母最初为四十一个,后续有增加。以音素为表音单位,分元音和辅音。书体有正体和篆体两种,篆体多用于官方印章。行款从左至右直写,书写单位为音节。《蒙古字韵》朱宗文校订本卷首有刘更序、朱宗文序。正编包括蒙古字韵总括变化之图、校正字样、字母、篆字母、韵书正文、回避字样等。韵书正文分十五个韵部:①东、②庚、③阳、④支、⑤鱼、⑥佳、⑦真、⑧寒、⑨先、⑩萧、⑾尤、⑿覃、⒀侵、⒁歌、⒂麻。各韵顺序大致按收声类聚。每一韵部又分为若干韵类,每一韵类按照声类始见终日顺序排列同音字组,上冠八思巴字字头,下列所拼汉字,汉字标明平上去入四声。本书是用八思巴字拼写汉字的“通用备检”之书,它反映了当时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是语言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亦可用作考释、解读八思巴字文物铭文的参考,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整理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

猜你喜欢

  • 京氏易

    八卷。汉京房(见《易飞候》条)撰。辑佚书,清王保训辑。王保训,江苏无锡人,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候选知县。京氏之《易》,汉元帝始立博士。东汉末费氏《易》兴,而京氏之学衰,晋代犹有传习。《隋书·经

  • 姑苏采风类记

    一册。清张大纯纂。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人。辑有《三吴采风类记》。此书未分卷,亦无目录。其记载次序为苏州府治、吴县、长洲、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太仓州、崇明,其记载内容为府、州、县治之建置沿革、

  • 方言考

    五卷。又名《古方言书目录》,崔骥编。分五类:(1)扬雄《方言》之属八种;(2)《续方言》之属九种;(3)俗语考证之属十三种;(4)《新方言》之属四种;(4)地方方言之属十三种。此书载于1932年《图书

  • 定襄县志

    ①八卷。清王时炯修,牛翰垣纂。王时炯字晋予,号万元,广东乐会县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四十六年(1707)任定襄知县。按定襄旧志,创修于明万历七年县令安嘉士,其后万历四十四年县令王立爱增修,

  • 诗三家义集疏

    二十八卷。清王先谦(1842-1917)撰。该书收集三家遗说,很有独到见解。在序例中,王氏称《毛诗训沽》,有可取之处。如没有毛诗,则三家之说除见传记外,连其经文作何字都无法得知,《诗经》更无法成为完整

  • 渊雅堂编年诗稿

    二十一卷。清王芑孙(1755-1817)撰。王芑孙,字念丰,号惕甫,一号铁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华亭教谕。王芑孙与法式善、何道生、张问陶、杨芳灿等人常琴歌酒赋,为南

  •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四卷。清钱坫撰。钱坫(1744-1806),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官乾州州判,对地理和文字学钻研颇深。善篆书,宗李斯,取法李阳冰,沉着苍劲。主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斠诠》、《十

  • 伤寒直格

    见《伤寒直格方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广修辞指南

    二十卷。明陈与郊(生卒年不详)撰。陈与郊著有《檀弓集注》。本书分二十部,有的部又分若干子目,有的不分子目。各部先列浦南金《修辞指南》原文。列增续的部分于后。每类所增补的内容也不过十数条,又不注明其出典

  • 左传礼说

    十卷。民国张其淦(详见《邵村学易》)撰。其淦字邵村,号寓园,东莞(今属广东)人。著有《邵村学易》、《洪范微》、《邵村咏史诗钞》、《松柏山房骈体文钞》、《左传礼说》,辑《明代千遗民诗咏》(初编、二编、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