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蜀碑记补

蜀碑记补

十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1807),文学、戏剧理论家。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寿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兵备道。曾得罪权臣和坤,充军伊犁,后以母老得释归。戏曲论著有《雨村曲话》、《雨村剧话》,另著有《童山全集》。李调元摘抄王象之《舆地碑目记》,编为《蜀碑记》十卷后,又博采自宋以来金石诸书所载蜀碑之目,分隶于清府县地名下,为蜀碑记补。其书曰记补,就是说王书中所没有而新增入的蜀碑。体例虽为详审,但不能分别各碑之存佚。所考者也多取前人之说,所补者又为久佚之碑。有的碑重复,如黄龙甘露碑,既隶于眉州下,又复隶于彭山下。李调元在序言中说,以王氏所得列于前,为上卷;自己所得列于后,为下卷。后来在刊印时,李所说的上卷,单独刊为《蜀碑记》十卷,署王象之撰;李所说的下卷,即为本书,题李调元撰,与序言中所说的不一样。传本有函海本。

猜你喜欢

  • 南汉书三种

    八卷。清吴兰修(生卒年不详)撰。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县)人,嘉庆举人,官信宜训导。关于五代十国之史书多有流传,惟南汉胡宾王《刘氏兴亡录》,原书久佚,吴兰修博采群书,仿古史体例,以年为经,以

  • 读易杂识

    一卷。近人杭辛斋撰。此书自序云:“频年读易,偶有所得,辄为乙记,以其间多为前所未言者,不欲散弃,复辑录之”。书中或专研深论《易》旨,或叙述历来易学。于老子之易、庄子之易、孟子七篇皆有阐述。又论《周官》

  • 榆林城守纪略

    见《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

  • 青箱堂文集

    十二卷。《诗集》三十三卷。清王崇简(1602-1678)撰。王崇简,字敬哉。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明灭亡后,携家人南游江浙。顺治三年(1646)出仕,官至礼部尚书,后因

  • 春明退朝录

    三卷。北宋宋敏求(1019-1079)撰。宋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宝元二年(1039)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历任馆阁校勘、史馆修撰官、龙图阁直学士等。熙宁元年(1068)以知制诰贬知

  • 东白堂词选初集

    十五卷。清佟世南编。世南字梅岑,辽宁辽阳人,生卒年不详。世南鉴于唐宋词有《花间》、《草堂》诸集,明词选却无善本;清词家有《倚声》、《今词》二选,但搜罗未富。故与陆进、张星耀商榷去取,合明清词人所著汇为

  • 嵩阳石刻集记

    二卷。清叶封撰。叶封(1623-1687),字井叔,黄州(今属湖北省)人。顺治十六年(1659)进士,官至工部虞衡司主事。本书乃康熙十二年(1673)官登封知县时所编撰。登封(今属河南省)在嵩山之南。

  • 仪礼经注疑直辑本

    五卷。清程瑶田(详见《通艺录》)撰。《通艺录》的原目未成书项下有《仪礼经注疑直》之名。此本为安徽丛书本,是程氏的手稿,现仅存有八册,其中还有脱页,旧藏江夏徐恕处,吴承仕对其进行整齐缀辑,录成五卷。民国

  • 家语正义

    十卷。清姜兆锡(详见《周易本义述蕴》)撰。该书首列《至圣年表正伪》,其四十四篇之目次,则从葛鼐本,以《正论》与《三问礼》篇为卷九,以《本姓终记》与《七十二弟子》篇为卷十。是书质量不高,《四库全书总目》

  • 二瓦砚斋诗钞

    十一卷。清金玉麟(生卒年不详)撰。金玉麟字石船。四川阆中人。此集为撰者自十五岁至四十四岁间三十年之诗作一千七百三十五首中精选的一千一百四十一首古今体诗,分十卷,附一卷,亦为十集:芄、青衿、栈云、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