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西山读书记

西山读书记

六十一卷。南宋真德秀(详见《大学衍义》)撰。据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西山读书记》共有甲、乙、丙、丁四记。《甲记》言性理,兼及治道,出处。大抵本于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宋元之际,仅有《甲记》三十七卷、《丁记》二卷传于世,而《乙记》、《丙记》不传,故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此书仅为三十九卷。今传本为明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所记相同,分别为三十七卷及二卷,中间多出《乙记》二十二卷,三记相加,总成六十一卷。书前有开庆元年(1259)真德秀门人汤汉《序》,称此书唯甲、乙、丁成书,甲、丁二记先刊行,《乙记》上为《大学衍义》,已经进于朝廷,下半部未及缮写而德秀卒,故藏于家中学者未见。后汤汉从其子真仁夫处抄得,分为二十二卷,刊于福州。《甲记》自论“天命之性”至“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一篇,论述编排先后顺序的用意。《乙记》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体,前亦有纲目一篇,称所论止于五代。而书中却止于唐代李德裕,亦属未完之作。《丁记》上卷,皆论出处大义,下卷分为《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轻重》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真德秀为朱熹再传弟子,学宗朱子。书中对真德秀的理学思想,有较充分的反映。如他认为,性命为义理之源,故编排在此书之首。性之发为情,而心又统领性和情,故以性、心、情三者一编之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者一体而异名;仁义理智信是天爱于人而赋予的,循守仁义理智信是人的天职,否则就是违天。仁是性,爱是情。仁虽主乎爱,但其包容甚大,为五常之本。全书分类注录,自身心、性命、道德、君臣、朋友、师道、教法、小学、大学、天地、五行以及先儒传授源流,列举阐述,并征引名言绪论,皆有裨于研究南宋理学发展情况。至于“致治之法”,他在《大学衍义》中所未加详论者,则在《乙记》中加以详细阐述,古今兴衰之故,可在此犁然可睹。此书比较注重实际,不尚空言论理,史论结合,别具特色,是宋代理学中的重要著作。有《四库全书》本,各种版本的《真西山全集》均予收录。

猜你喜欢

  • 饮水诗集

    一卷。《饮水词集》一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撰。性德原名成德,后避太子讳,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康熙十二年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工书法。少聪敏,好

  • 易指要绎

    三卷。明方时化撰。时化的高祖方社昌曾著《易指要》五卷,至时化乃取而绎之,故名《易指要绎》。书中每段之下凡称“绎曰”者,都是方时化所写。这是方氏《易》学的第四种书。《四库全书总目》据江苏周厚堉藏本著录存

  • 读诗日录

    十三卷。清刘士毅(生卒年不详)撰。士毅字仲肩,直隶枣强(今河北枣强县)人。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著有《读诗日录》十三卷。此书书前自序云得蠡吾李氏本,李氏本以毛郑为宗。士毅以此书为底本,又参校诸书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王国维,见《王廷德使高昌记校注》条。《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

  • 桔浦记传奇

    二卷。明许自昌(见《水浒记传奇》)撰。此剧未见各家著录,日本新见雅宴御文库及松泽老泉汇刻本书目著录此剧。此万历本,未署撰写人姓名,卷首题为吴县梅花墅编,按梅花墅即自昌别号。此剧二卷,三十二出。演柳毅传

  • 江南闻见录

    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

  • 山东军兴纪略

    二十二卷。清管晏、张曜等编撰。管晏,生卒年不详,江苏武进人,曾任山东候补知县。张曜有二,一是湖南善化人张曜,生卒年不详,曾署兖沂兵备道;一为北京大兴人张曜(?-1891),字朗斋,因军功先任知县,后升

  • 藏海居士集

    二卷。宋吴可(生卒年不详)撰。吴可,字亦不详,号藏海居士,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尝官于汴京,复乞闲以去。客居临汝。避寇湘江外,曾居洪州。建炎以后,转徙楚、豫之间。吴可多与韩驹论诗,与王安中、赵令畤、

  • 虞精集

    八卷。明周伯耕(生卒年不详)撰。周伯耕,字更生,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生平事迹不详。书名“虞精”,取虞人猎百禽之精之意。共八卷,书前有李维桢序,序中称原书正、续共百余篇,莆田知县郭如暗为之刻四十七

  • 玉台新咏

    十卷。南朝陈徐陵(507-583)撰。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其诗歌和骈文轻靡绮艳,为当时宫体诗重要作者之一。与庾信齐名,世称“徐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