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

许学丛书三集十四种

五十六卷,附录四卷。清张炳翔编。张炳翔,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对许慎《说文解字》研究,以清代最为盛行。清代以前,研究《说文》者虽历代有之,但没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继南唐徐弦、徐锴兄弟以后,研究《说文》者更是寥若星辰。到了清代,经学大师惠栋倡导《说文》之学,自此研究《说文》蔚为风气。如席世昌著《读说文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义证》等研究《说文》之书纷纷问世。而成就最高者,当为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然而段注创见虽多,疏漏之处也有,甚至有的条例与许氏完全相背离。到清末光绪年间,随着甲骨文的发现,孙诒让、吴大澂等一批金石学家开始了对甲骨文的研究,随后他们用甲骨文、金文以证《说文解学》之误,为古文字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许学丛书》汇集了自乾嘉以后研究《说文解字》有见解的著作。唐写本的《说文解字》是从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唯一的《说文》写本。莫友芝根据自己所获木部残文一百八十八个,著《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书,该书为《说文》校勘史上重要之作。六书中的转注,自许慎后异说纷呈,孔广居的《说文疑疑》、曹仁虎的《转注古义考》二书,提出转注为造字之法,理由充分。在文字学史上,是研究转注颇有力量的作品。钮树玉的《段氏说文注订》指出段注之谬有六端,其说可信。《说文解字》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谐声字占十分之八以上,而徐氏删掉较多。清宋保《谐声补逸》计补篆文谐声三百零九字,古籀文补声八百三十六字,共计补声一千一百四十五字。该书为研究谐声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许棫的《读说文杂识》为作者随手杂记,所记有录他书之说,也有自己的见解。共计八十一条。陶方琦的《许君年表》收录了许慎的生平逸事。胡重的《说文字原韵表》用李焘《五音韵谱》始冬终甲,取五百四十部首而编之,无说解,无注释,间标音读。《许学丛书》目录:第一集,清陶方琦《许君年表》一卷,清莫友芝《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一卷,清孔广居《说文疑疑》二卷、附录一卷,清宋保《谐声补逸》十四卷、附《札记》,清曹仁贞《转注古义考》一卷。第二集,清高寿龄《说文段注撰》九卷,清顾广圻《说文辨疑》一卷,清许棫《读说文杂识》一卷,清胡重编《说文字原韵表》二卷,清冯桂芬《说文部首歌》一卷。第三集,清薛传均《说文答问疏证》六卷,清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附《札记》,清钮树玉《段氏说文注订》八卷、附《札记》,清苗夔《说文声订》二卷、附《札记》。有清光绪十三年长洲张氏仪许庐刊袖珍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四声综辨

    一卷。清魏崧撰。崧字祝亭,湖南新化人。因取士有五言试帖,应仕者每因一字之讹,致被遣落。绍衣堂氏因有《四声便览》之作,于并收者注明平韵某仄韵某。魏氏就《四声便览》详加注释以成是书,依《字典》分部,按笔画

  • 周易蛾术

    七十四卷。清倪涛撰。倪涛字崐渠,钱塘(今浙江余杭)人。此书在每卦中分尚辞、尚变、尚象、尚占四类,各采录旧说而加以发明,所以又叫《周易四尚》。其讲义理多以程《传》为主。其言象占则遵循马、郑、荀、虞之说,

  • 张燕公集

    二十五卷。唐张说(667-731)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

  • 五经今文古文考

    一卷。清吴陈炎(生卒年不详)撰。吴陈炎字宝崖,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负诗名,毛奇龄、朱彝尊都为之倾倒。中年与王士祯、宋荦友善,宋荦曾以国士见称。后出知荏平县,不久罣吏议归。除本书外,还著有《春秋三传

  • 石鼓文五种

    五卷。不著编辑者姓名。按石鼓文为唐初在天兴三畤原出土之十块鼓形石,上有籀文所刻四言诗,每块十首为一组,发现时已残缺不全。一般认为是叙述畋猎游乐生活之猎碣,而对其刻石年代则众说纷纭。唐后历代都有拓印、翻

  • 召诰曰名考

    一卷。清李锐撰。李锐字尚之,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诸生。李锐长于算术,他对于时间的推算多较为精确。《尚书·召诰》中“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一句,郑玄注曰“是时周公居摄五年。二月、三月,当为一月、

  • 木钟台集

    无卷数。明唐枢(详见《宋学商求》条)撰。此编共收唐枢所著理学之书二十九种,即《礼元剩语》一卷、《真谈》一卷、《一庵语录》一卷、《游录》一卷、《周礼因论》一卷、《因领录》一卷、《三一测》一卷、《咨言》一

  • 韵略汇通

    一卷。明毕拱宸撰。毕氏又名拱辰,字星伯,号湖目,又号天目,明末掖县(今山东掖县)人。万历丙辰(1616年)进士,授朝邑、盐城二县知县。后数迁数贬,官冀宁兵备签事时,起义军兵陷太平,为李自成所杀。追谥烈

  • 中庸直指

    一卷。明史德清撰。是书无序例。诂义精确,多有胜于旧解的。其说修道之谓教,称上古之人性醇德全,无有一毫外慕,俱在大道化育之中,故不用教。及至中古,人心渐凿,知身可爱,性被物染。凡所作为不依性而依情。情则

  • 汉石经残字考

    一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乾隆十七年进士。历任编修,右中允,侍读,侍讲,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粤、赣、鲁等省学政,国子监司业,内阁学士、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