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论语义疏

论语义疏

二十卷。清马时芳撰。时芳字诚之,号平泉,又号见吾道人,禹州(今河南禹县)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副榜。其学以陆王为正宗,尤重于诚意慎独。是书大意为圣人立言之旨乃人涉身处世义理之权衡。《义疏》不守汉宋门户之见,以我心想圣人之心,想记者之心。一一以事理衡量。历史上揭明心学的很多,但没有《注疏》之本。卷首有时芳自序。称其因念《论语》为孔子讲学之书,是义理之权衡。自不顾浅陋,继续前辈之说,逐章略述大意。该书有石印本。

十卷。魏何晏(见《论语集解》)等注,南朝梁皇侃疏。皇侃(488-545,亦作皇偘)是南朝著名经学家,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师从当时的名儒贺,尽通其学。擅长《礼》、《易》、《老》、《庄》诸学,侃“精力专门,尽通其业,尤明《三礼》、《孝经》、《论语》。”(见《梁书·皇侃传》),梁初任国子助教,以经学授弟子,从学者数百人。入寿光殿讲解《礼记》,颇受梁武帝称赞,拜员外散骑侍郎。著有《礼记义疏》、《论语义疏》,为时人所重。《论语义疏》亡而复得,《礼记义疏》略见于孔颖达《孔记正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有《礼记皇氏义疏》四卷。魏晋时清谈之风甚炽,《论语》注家蜂起,继何晏集孔安国、郑玄、马融等人注作集解之后,晋江熙又集卫瓘、缪播、郭象、袁宏、李充、孙绰、范宁等十三家之说以为集解。皇侃义疏,采录江氏集解以及樊光、王朗、梁、颜延之等旧说数十家为何晏申说,并间出己意。皇疏不囿于一家之言,遍采群说,多有辨析,宋《国史志》称其“虽时有鄙近,然博极群言,补诸书之未至,为后学所宗。”但皇疏成于六朝清谈之世,于名物制度略而弗讲,以老庄之旨,发为骈俪之文,多涉清谈,稍病芜陋。由此可见汉儒、魏晋注经风气之不同。后宋邢昺疏出,皇疏于南宋时亡佚。有唐时抄本传入日本,清乾隆间又由日本返传中国,即《四库提要》所说“乃发光于鲸波鲛室之中,借海舶而登秘阁”。传世版本有日本宽延三年刻本(武汉馆藏)、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内府刻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苏州文管会等藏)、清临汾王亶望刻本(中山大学等藏)等,均题作《论语集解义疏》十卷。今本《论语义疏》已有窜乱,非皇疏之旧,然久佚重光,终是幸事。

猜你喜欢

  • 浮山县志

    ①八卷。明许安纂修。许安,河北万全都司龙门卫人。出身监贡。嘉靖十一年(1523)知浮山县。按浮山县志在明嘉靖以前,无可稽考。然嘉靖十一年时,尚有旧志稿抄本,亦不知何人编纂。许安上任后,即取旧志稿,加以

  • 困学纪闻注

    二十卷。清翁元圻(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

  • 观槿稿

    四卷。明吴敏道撰。敏道,字日南,别号南华,又号射阳畸人。宝应(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三年(1575)充贡生。敏道少承祖泽,喜藏图籍,素性恬淡,不履公侯之门。又乐道奉母,数十年如一日。以布衣终。

  • 法帖释文

    十卷 宋刘次庄撰。刘次庄,字中叟,长沙人(今湖南长沙市)。宋徽宗崇宁(11021106)中官至御史。据曹士冕《法贴谱系》中说,元祐间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在石上,去掉卷尾篆题,而增加他写的

  • 毛诗笺音义证

    一卷。后魏刘芳(453-513)撰,清马国翰辑。刘芳生平事迹及著述见前条。是编为马国翰辑《文选注》一条,《太平御览》六条,《颜氏家训》二条,合为一卷,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 维摩诘所说经文疏

    二十八卷。隋代释智(538-597)撰。智,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今湖南华容县),其父在梁朝为官。十七岁时正值梁末兵乱,社会动荡,有家难归,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许下出家为僧之愿。十八岁依湘州(今湖南长

  • 韵考略

    五卷。清谢庭兰撰。庭兰字湘谷。是书取《诗·周颂》韵字、《易》韵字、《尚书》韵字、《四书》韵字,一一详为审核排比之。并别采毛西河、顾亭林、段玉裁、王引之诸家之说附之。是书标韵,关键在“合”与“隔合”。发

  • 后画录

    一卷。唐释彦悰撰。释彦悰,生卒年及里贯不详。大概为唐太宗时僧人。释彦悰收录他在京城所见名画,加以品评题记,共集三十七人的画作,以续姚最《续画品》,故题该名。书前有释彦悰自序,记述其成书始末。其书中品评

  • 菇中随笔

    三卷。明末清初顾炎武(见《日知录》)撰。炎武一生好学,遇有学术治道,皆“细书札记,述往俟来”。《菇中随笔》系其读书心得,随时提笔记载而成,何焯题序称“其用意岂止博闻强记,蕲胜于不说学者哉”。文中多琐碎

  • 方言别录

    二卷。亦名《唐宋元明方言》、《国朝方言》,清末张慎仪撰。为《续方言新校补》的续补之作。辑录唐以来见于载籍的方言语词、方音资料,语词达一千三百多条。取材范围广泛,征引遍及经传子史小学著述及诗文杂记,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