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骚大例

读骚大例

一卷。郭焯莹(1877-1928)撰。郭焯莹,字子燮,号炎生。晚改名大痴,自号耘桂先生,湘阴(今湖南湘阴)人。中年后感于事变,放纵不羁,与荡子歌伶为偶,有文才。用二十年功夫注《楚辞》,三易稿而成。《读骚大例》为郭氏研究《楚辞》的纲领著作。卷首有杨树达民国二十年(1931)跋文,正文共计六条。“一曰事据史传校勘……定著《屈赋注商》,依循史迁,为加校勘,发正班、王之谬妄,祛除洪朱之蔽滞,庶今古纷纭之说有所取定也。”“一日义由声音证入……定著《屈赋章句古微》,谨守先说,以涵泳辞气,于屈子渊情,恍若有会,推致二十五篇,颇详究其章分之指。”“一曰谊本故训求通……定著《屈赋解故》……疏证名物之类别,综合词言之条贯,凡通古读,兹事尤为先务,不可得略也。”“一曰辞兼众本是正……定著《屈赋异文笺》,主洪校,亦参取《集注》。”“一曰论依经训节中……定著《屈赋内传》,墨守史录,针班固之膏肓,起王逸之废疾,而推阐洪兴祖之渊情,细绎朱子之大谊,以羽翼史氏,钩校刘勰、黄伯思、晁补之之歧说,以曲尽端末,屈赋指趣,用益昭揭,兹抑千古得失之林也。”“一曰说参异家互发……定著《屈赋外传》,尽班所录异家,引赋就骚,各附其章,其有溢出,或另次《屈赋旁篇》,兼及《补注》所甄引,《后语》所采摭,下逮船山《通释》所新入,咸无遗焉”。杨树达在跋中称“多前人所未发”,《大例》已露端倪。如称“《离骚》即屈子之谏书也”,“《渔父》之三闾大夫即史云楚同姓为楚怀左徒”等,均为前人所未及。版本有民国二十年(1931)文字同盟社铅印本,吉林省、北京图书馆藏。除《大例》外,郭氏尚有《屈赋章句古微》二十六本,叙录一卷。《屈赋内传》五卷,《内传杂篇》三卷。《屈赋外传》二十七卷,附《屈赋校勘记》一卷,《屈子纪年》一卷。以上三书为稿本,存湖南师范学院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亦收藏郭氏研究《楚辞》手稿二十八册,题郭焯莹遗著稿。

猜你喜欢

  • 世史正纲

    三十二卷。明邱浚撰。浚字仲深,琼山(今属广东)人。景泰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庄。著有《家礼仪节》和《世史正纲》。是书本明方孝孺释统之意,专明正统。起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讫于明洪武元年(

  • 温州府志

    三十卷,首一卷。清李琬修,汪沅、齐召南纂。李琬,曾任温州府知府。按温州,汉、晋时名东瓯、永嘉、缙州,至唐置温州,宋改名瑞安,后复为温州,郡名不一,郡志或称永嘉,或称东瓯、温州,自元以后则皆称《温州志》

  • 澹园诗续稿

    二卷。清于祉撰。生卒年未详。于祉字燕受,别号淡园。山东潍县人。道咸间,以诸生隐居教授,终于乡。于祉诗多寓情淡泊,自抒所得。然才力不足,又不求甚解,不免失之于浅陋,此其蔽也。集中亦时有佳名,如《戊午祀灶

  • 砚北杂录

    无卷数。清黄叔琳(1672-1756)编。黄叔琳字宏献,号昆圃,顺天宛平(今北京大兴县)人。康熙进士,在京任职多年,累官詹事府詹事。1709年出任山东学政,极力改进地方教育,修复济南“白雪书院”及青州

  • 爱礼集

    十卷。明刘驷(约1368前后在世)撰。刘驷,字宗道,龙溪(今福建龙海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朝初年,征秀才入试,刘驷为第一。授都御史衔,后坐事发往云南,卒。其门人私谥为“爱礼先生”,因以此名其集。是

  • 圣门志

    六卷。明吕元善(生卒不详)撰。吕元善,字季可,号冠洋,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明天启年间(1621-1627)贡生,官至山东布政司都事。《圣门志》记载孔氏诸家世系、孔门弟子及后代理学诸儒事迹,分圣门

  • 燕都变记

    见《甲申纪变录》。有海盐朱氏旧藏《黍离余话》抄本,朱衍庐《明季野史十种》抄本,北京图书馆藏《明季史料十种》抄本。

  • 半农春秋说

    十二卷。清惠士奇(详见《半农易说》)撰。惠士奇之父惠周惕,擅长说经,力追汉儒之学。惠士奇承其家学,青出于蓝,尤精于三礼。此书以礼为纲,以《春秋》之事为目,分类排比,并节取三传附之于下,亦闻以《史记》诸

  • 世说新书

    见《世说新语》。

  • 达斋春秋论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平议》)撰。该书评论《春秋》史事,总结历史经验,折衷三传,而不主一家之言。全书重点在于议论,而不在于考证。不录经文,有所论说,则标举题目,往往以后世盛衰之迹与《春秋》史事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