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历

通历

又名《通纪》 十五卷(缺前三卷),唐马总撰,孙光宪续。马总(?-823),字会元,扶风(今属陕西省)人。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以后,为义成节度使姚南仲从事。十六年,监军薛盈珍谮之,贬为泉州别驾,后量移恩王傅。自宪宗元和元年(806)迁虔州刺史,历岭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淮西节度使、忠武节度使、镇国军使、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朝为户部尚书。据《直斋书录解题·编年类》、《玉海·艺文·编年》引《书目》,知该书为马总贬泉州别驾期间所撰。孙光宪(?-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仨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五代后唐时避地江陵,为荆南高氏政权效力,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马总所撰《通历》十卷,据记载起“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删取秦汉至隋末各纪传史,“粗述其君贤否,取虞世南《略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郡斋读书志》卷五)今“此书自第四卷西晋至隋止,多本唐太宗敕修《晋书》、《南、北史》、《十六国春秋》。”(叶德辉排印本题记)其记每一君王,只着意于“贤否”,叙事简括,类似其人传记。同时,注意每一朝代君王事迹的完整性。对于南北朝,则先南后北,其余则大体以各割据政权存在先后为序。在朝代与朝代之间,往往用“注曰”一类形式承上启下,贯串衔接。书中所引“公子曰”、“先生曰”,即虞世南《帝王略论》,共34则。北宋灭荆南前后,孙光宪“辑唐洎五代事,以续马总《(通)历》,参以黄巢、李茂员、刘守光、阿保机、吴、(南)唐、闽、广、湖、越、两蜀事迹。”(《郡斋读书志》卷五)其书名《续通历》,亦十卷。至元代,《续通历》“起唐高祖,止闽王审知。今附于《通历》后者唯五卷”。(《玉海》卷四七)元代以后,《通历》已佚前三卷。清嘉庆年间,阮元搜访得马总所撰七卷,孙光宪所撰五卷,名《通纪》,入“宛委别藏”丛书,又写成“提要”一则。道光年间,徐松等又转录抄本,校其讹字,仍是二者合为一书的十五卷本,亦缺前三卷。1915年,叶德辉排印该书,仅印200部,题记开头即说明这是“旧抄本《通历》十五卷,缺前三卷”。今天所见《通历》,实为十二卷,起西晋,止五代十国闽王审知,前七卷中保存了虞世南《帝王略论》之“论”34则。

猜你喜欢

  • 论语江氏集解

    二卷。晋江熙撰。清马国翰辑为二卷。熙字太和,济阳(今山东济阳)人。为兖州别驾。《隋书·经籍志》载《集解论语》十卷,为江熙所解。《旧唐书·经籍志》载《论语》十卷,也是江熙作《集解》。《新唐书·艺文志》中

  • 遵生八笺

    一名《雅尚斋遵生八笺》。十九卷。明高濂(生卒年不详)撰。高濂字深甫(《四库提要》为深父),号瑞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万历间名士,能诗文,撰有传奇《玉簪记》、《节孝记》,前者流传甚广。另有诗文集《雅

  • 中隐堂诗

    八卷。清方炳奎撰。方炳奎字月樵,皖江(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方炳奎少孤失学,偶弄翰墨,能诗文,存以见志。著有《中隐堂杂著》。《中隐堂诗》凡八卷,诗四百七十五首。卷一《钝吟草》古近体七十二首;

  • 萧韶考逸

    二卷。明吕怀(生卒年不详)撰。吕怀字汝德,号中石,嘉靖年间进士,累官至太仆寺少卿,有《周易卦变图传》,《历考庙议》等书。吕怀律吕之学师承于湛若水。该书则是吕怀与他的门人胡采等人问答而作。其说以黄、大、

  • 朱子晚年全论

    八卷。清代李绂(1673-1750)编。李绂见《陆象山年谱》条。此书针对明万历年间陈建撰写的《学部通辨》等书中的“尊朱绌陆”观点,摘取朱熹正、续、别三集所载的与友人答问、讲义、题词之类内容,排列编辑,

  • 龙城札记

    三卷。清卢文弨(1717-1795)撰。卢文弨字召弓,号矶渔,又号抱经,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官至侍读学士,充湖南学政,乞养归田。主讲浙江书院二十余年。著有《抱经堂文集》等。此书为作者掌教常州龙城书院

  • 汉世说

    十四卷。清章抚功撰。章抚功字仁艳,钱塘人,生卒年生平均无考。《汉世说》一书仿照刘义庆《世说新语》的体例,用以记叙汉人的言行。取材主要以《史记》、《汉书》为主,而杂取他书补益之。全书分十四个门类,即:德

  • 戎车日记

    一卷。明许德士(生卒年不详)撰。德士字雪城,籍贯无考。曾参与卢象升军务。该书专记象升在贾庄殉难一事。象升简介见《卢公遗事》条。现有旧抄本。

  • 吴兴艺文补

    四十八卷。明董斯张、闵元衢、韩千秋同编。韩昌箕为校录刊刻。董斯张字遐周,乌程(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董嗣成之弟。履迹待考。著有《吴兴备志》。闵元衢字康侯,号欧余生,乌程(浙江吴兴)人。生卒年不详。

  • 道林诸集

    不分卷。明蒋信(1483-1559)撰。蒋信字卿实,号道林,常德(今属湖南)人。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员外郎、四川佥事、贵州提学副使。建正学、文明书院。后以病告归,筑舍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