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郯城县志

郯城县志

①十卷。清张三俊修,冯可参纂。张三俊,三韩人,举人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郯城县知县。冯可参,福建邵武县人,康熙七年任郯城知县。考《郯城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县颜若愚,再修于此。其上距旧志已八十余年未修了,文献凋谢,订考无从。张三俊宰郯城县后,十一年(1672)奉檄纂修郡邑全志,而郯城邑自明末兵燹后,载籍散亡。三俊乃聘冯可参总其事。冯可参从郯城知县卸任后,闲居邑中,旁搜逸乘,远稽旧闻,以旧志为蓝本,凡是事迹昔有而今废,或昔无而今有者,详核厘定,增其未备,芟其繁冗,可因者因之,可续者续之,旧志未录者,亦加增补,历时一年新志成。《郯城县志》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此志体例简纯,而内容充实。其中以山川、田地、官师、人物,详述无遗,规模大备。此外,其取旧志十分之六,新增入者十分之四,考其盛衰之由,论其变迁之道,不愧为邑志中的佳构。②十二卷,首一卷。清王植纂修,张金城续修,王恒续纂。王植字槐三,河北深泽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乾隆十二年(1747)任郯城县知县。历任罗定知州、新会知县、郯城知县、邳州知州等职。清代修志家。著述甚丰,著有《崇雅堂集》、《韵学》、《清史纲要》、《四库参注》、《正蒙初义》、《皇极经世书解》、《罗定直隶州志》、《深泽县志》等。其对方志贡献甚大,主张“经载道,史载事,郡国之志,又史之支派”,修志的目的是为保存一方文献,其所载必“核史之实,仿经之意”;方志体例结构应有纲有目,层次清楚,做到“文直事核,不溢美,不隐恶”,义例严谨,体裁明备、繁简适当。张金城,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郯城知县。王恒,邑人。王植宰郯县后,见邑志自前令张三俊重修后,又八十条年未续修了。文献散失已久,乃设局修志,搜岁往百,博采群议,笔削取严,纪载求详,历时二年志稿成。但未付梓,王植离任。至二十六年张金城任邑令,检阅王植遗稿,见其起例发凡,分门聚类,皆完备无疵,续入近十年之事,并聘王恒主持其事,复加采辑,重为润饰,遂成新志。《郯城县志》乾隆十四年(1749)修,二十八年(1763)续修刻本。全书十二卷首一卷,志目分为恭纪巡幸,舆地,编年,建置,食货,秩祀,学校,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各门下附有诸小目。卷首有序、例言和图象。此志体例仿《春秋》,而与修志体例多不相符。然取材严谨精审,如人物类中忠孝等目,每一条款下,必列其事迹,不摭拾浮言。其尚有民国十七年(1928)铅印本。

猜你喜欢

  • 雨蕉斋诗选

    七卷。清吴淇(生卒年不详)撰。吴淇,清初人,康熙间曾官广西浔州推官,《雨蕉斋诗选》系作者自行编订,分体为卷,收五、七古,五、七律,五、七绝各若干,五言排律六首。吴诗凡三刻,初刻为居家时所作,次刻为谒选

  • 春秋直解

    ① 十五卷。明郝敬(详见《周易正解》)撰。该书是作者研究《春秋》之作。作者认为,“欲读《春秋》,勿主诸《传》,先入一字。但平心观理,圣人之情恍然自见。”(《春秋直解》自序)主张废传从经,直接阐发《春秋

  • 廉州府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周硕勋修,王家宪纂。周硕勋,湖南宁乡人,举人,乾隆十六年(1751)任廉州知府。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何御创修郡志,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皆有增辑。乾隆十六年(1751),周硕

  • 双梅景暗丛书

    十六种附一种,二十六卷。清叶德辉(详见《郎园先生全书》)编。该书收清余怀《板桥杂记》三卷、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一卷、清安乐山樵(吴长元)《燕兰小谱》五卷、清秋谷老人(赵执信)《海沤小谱》一卷、清余

  • 道驿集

    四卷。清张祖年(生卒年不详)撰。张祖年字申伯,汤溪(今浙江金华县)人。自称张栻的二长世孙。著有《笏峙楼集》。《道驿集》是张祖年的一部杂说之作,其书内容论述正学阐微一卷,广泛议论四书性理诸书。论述正史阐

  • 盛京典制备考

    八卷。清崇厚(1829——1893)撰。崇厚,字地山,完颜氏,内务府镶黄旗人。满族,举人出身,曾任长芦盐政使。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协助恭亲王奕訢与英法谈判,签订《北京条约》。次年,任

  • 燕乐考原

    六卷。清凌廷堪撰。廷堪字次仲,又字仲子,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80)进士,例选知县,改宁国府教授。此书前有总论,后有后论,凡六卷,于二十八调各有辨析,并作燕乐表。淩氏据《隋书·音乐志》,谓燕乐

  • 易经观玩篇

    无卷数。清朱宗洛撰。朱宗洛字绍川,无锡(今属江苏)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官任天镇县知县。此编凡例说用的是费直本,但其书每卦画六爻于前,而将初九、九二等字写在爻画之中。右列爻辞,左列小象,而

  • 西域考古录

    十卷。清俞浩撰。俞浩,字湛持,江苏海盐县人。西域之称,始于汉代,指玉门阳关以西诸国,尤以天山南路城郭为主。此编首及兰州、凉州、甘肃、西宁五郡,则以内地为西哉,而后五卷所考的古国,南路诸国不为重点,未免

  • 中庸心悟

    一卷。清沈辉宗(详见《大学参证》)撰。是书无序例,也不署名氏,因其附于《学庸参证》后,故知为辉宗所作。首定序次,以“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为第首支,是总冒。“仲尼曰:‘君子中庸’”至“强哉矫”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