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下赠僧诗
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病归。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循吉好与僧人交往。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循吉“大给祠牒,吴僧多集京师”,有与循吉相识的僧人时有往访者,待僧人欲还寺时,循吉往往各赋诗以送之,久之积录为一卷,辑成此编。越二年,循吉又将这些诗摹刻于持定塔院,传于后世。今此编有明万历间《合刻杨南峰先生全集》二十二卷本传世,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一卷。明杨循吉(1458-1546)撰。杨循吉,字君谦,自号南峰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后乞病归。详见(《苏州府纂修识异》)。循吉好与僧人交往。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循吉“大给祠牒,吴僧多集京师”,有与循吉相识的僧人时有往访者,待僧人欲还寺时,循吉往往各赋诗以送之,久之积录为一卷,辑成此编。越二年,循吉又将这些诗摹刻于持定塔院,传于后世。今此编有明万历间《合刻杨南峰先生全集》二十二卷本传世,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
二卷。清王益斋撰。益斋字以谦,岁贡生,嘉庆十六年(1811)赐举人。此书又名《郑莆田淫奔诗辨》。莆田乃宋代学者郑樵的字。樵曾作《诗传》、《诗辨妄》,驳诘毛、郑,攻击《诗序》。益斋此书上卷就《邶风》、《
十五卷。清王嗣邵(生卒年不详)撰。嗣邵字协之,鹿邑(今河南省鹿邑县)人,著有《目耕堂笔记》等著作。此书大旨,以为毛公作诗传,先撮举此诗大旨,如赵岐《孟子注》之有章旨,此即是序,序是毛公所撰,并不伪,但
九卷。宋郑虎臣编。郑虎臣字景兆,官会稽尉。里贯生卒不详。其父曾为贾似道所害。德祐初年,贾似道谪授高州团练副使,寻州安置。郑虎臣自请监押贾似道,后诛杀贾似道于木绵庵。是书为吴郡遗文集,收录颇广。其中若李
十七卷。明李本固撰。本固字维宁,临清州(今山西临清)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该书篇第全依朱子本,而《文言》则用吴澄本,所以称“古本”。但朱子本于古属实,而吴澄则不知其所出,恐是
七卷。明李攀龙(1514-1570)编。李攀龙字于麟,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累官至河南按察使。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与王世贞等并称复古派“后七子
一卷。不著作者,明陶宗仪订。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著有《辍耕录》、《书史会要》、《南村诗集》等。《三坟书》相传为古代易名的名称,久佚,其书名见于《左传》及《尚书序》中。《左传·昭公十二年》谓:“是能读
三卷。清代马国翰辑。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鲁诗故》二十五卷,《鲁诗说》二十八卷。魏晋改朝换代屡经兵火,鲁诗大概在晋室南迁江东时即已失传。清代学者根据司马迁曾师从孔安国,认为司马迁所学即是鲁诗,但
二卷。杨东明撰。杨东明(1548-1624),明河南虞城人,字启修,一字启昧,号晋庵,别号惜阳居士。万历(1573-1620)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刑部右侍郎。直言敢谏,尝于荒年上河南饥民图,颇负时誉。
二卷。刘师培撰。刘氏另有《周礼古注集疏》,已著录。《西汉周官师说考》一书,以《汉书·王莽传》为主,疏证周官,同时甄录贾逵、马融之说,间或采用《春秋》内外传的记载,参照《大戴礼记》、《周书》,以考证《周
二卷。清张惠言(1761-1802)、张琦(1764-1833)选。张惠言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少时习经学,十四岁即为童子师。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改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