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gòng

【音】 亦音供(Gòng)(91)。又音恭上声(Gǒng)(80)。参见共(Gǒng)氏。【源】 ①共工氏之后(6,9,11,17)。共工,官名,共工在伏羲之后,专任知刑(62)。②共,商末之侯国(故城在今甘肃泾川北5里)。周文王侵阮徂共,即其地,子孙以国为氏(12,60)。③共,周时国,伯爵,即共伯和之国,后为卫邑,故城在今河南辉县。《左传》郑太叔出奔共,即指此。共伯之后,以国为氏,见《姓源》(17)。④春秋时郑共叔段奔共(即共伯之国),子孙因称共氏(6,9,21)。⑤相传黄帝之臣共鼓之后(60,62)。帝命共鼓伐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21,62)。⑥春秋时晋太子申生,谥共,其后以为氏(12,21)。【望】 河内(17,418)。【布】 山东新泰(359)、安徽淮南(362)、山西绛县(324)、台湾台北(64,68,261)、湖南等地均有此姓。【人】 共敖,秦末时为义帝柱国,以功立临江王(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忻州、运城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云: “出 (自) 黄帝臣共鼓。”帝命其始作舟揖,当为共姓之始。②又注引 《元和姓纂》 云: “共工氏之后。”共工氏乃女娲末之诸侯。③郑樵注云: “商末诸侯,今河内共城即其地也。文王 ‘侵阮徂共’,(按: 《诗·大雅·皇矣》)其子孙以国为氏。” 共国在今甘肃泾川北五里。④又注: “或言共叔段之后也。” 段,郑武公少子,庄公弟,封於京城,故谓之京城太叔。后出奔共,遂亦称共叔段。其后或以共为氏。此之 “”,周代国名,伯爵,即共伯和之封国。其地在今河南辉县。⑤或与“” 同。郑樵又注: 晋太子申生谥恭君,其后以为氏。此皆 (按: 郑樵称 “共叔”、“恭君” 均以谥为氏,故此下承上文而用 “”字) 以谥为氏者。

今或音gòng,姑兼收。

秦有共敖; 楚有共尉; 汉代有共晋、共有。

猜你喜欢

  • 呼雅

    读音:Hūyǎ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麥東

    读音:Màidōng【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沦源单甲区戛驮寨(161)。

  • 阿廝準

    读音:E-sīzhǔn【源】 金时女真人姓。系白号之姓(71)。【望】 金源(71)。

  • 读音:Yān【综】 嫣说,汉时人,见《姓解》(9,63)。然宋邓名世云,汉弓高侯韩颓当(韩王信之子)之孙曰嫣,为武帝嬖臣,其弟曰说,封案道侯,嫣、说乃二人名,嫣非姓也(7)。《姓氏词典》 引 《姓解》

  • 簡馬

    读音:Jiǎnmǎ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扶餘

    读音:Fúyú【源】 扶馀即夫余氏(60)。【人】 扶馀文宣,唐时将军,见《唐书》(70)。扶馀隆,唐时卫尉卿,见《唐书》(70)。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有载,或作“夫余”,亦音讹为凫臾。

  • 圖佳

    读音:Tú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松花江(23,63,180)。【变】 后改为图氏(180)。【人】 清镶蓝旗满洲护军达林之妻为图佳氏(26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松花江地方,乃满八旗姓氏

  • 子師

    读音:Zǐshī【源】 春秋时郑大夫子师仆之后,见《风俗通》(7,12,15,17)。【人】 子师磐,汉时北平太守(1,12,2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大

  • 读音:fù【源】 ①系自姬姓。周桓公之后有副氏(60,62)。②北魏时改代北副吕氏为副氏(6,12,17,60)。【望】 河南(17,418)。【布】 浙江上虞有此姓(279)。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

  • 公甫

    读音:Gōngfǔ【源】 春秋时卫公族有公甫氏,见《路史》(17,62,63)。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姓氏词典》引 《姓解》亦收。当与“公父”同。《左传》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