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Kuāng

匡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之宰,其子孙以邑名为姓氏。二是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今河南),后世子孙遂以邑名为姓氏。

匡姓发源于山东、河南。汉代迁徙于江苏、安徽、山西。魏晋南北朝时期散居于黄河中下游,唐朝时,湖北、湖南、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已有匡姓人家居住。明初,匡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清代山东匡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如今,匡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

匡姓历史人物有匡裕,周朝人,生来聪慧通灵,成年学道,据说得神仙术,隐居山中,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匡衡,西汉经学家。少年时家境贫寒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官至丞相,封乐安侯。他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荐贤良,铲除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匡源,清朝学者。清道光年间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禧罢免匡源官职,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等。

匡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五十三位。


【源】 ①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亦即卫匡邑,一说,鲁匡邑不同于卫匡邑,故城不详)之宰,其子孙氏焉,见《风俗通》(1,12,17,60)。古有匡国,周武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17)。疑匡国即鲁匡邑。②春秋时卫国匡邑。或以邑为氏(12,21)。③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30里旧匡城。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其后以邑为氏,见《姓源》(17,62)。④蒙古族姓(318)。【变】 亦作〔邼〕(17)。②宋时避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匡为主氏,政和年间,官文书中不得以主作为姓,又改为康氏(7,60)。一说,改为羌氏(60,62)。【望】 晋阳(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人】 匡衡,汉时太子少傅,封乐安侯(21,62)。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固安,山东之龙口、昌乐、平度,山西之太原,湖北之老河口、监利,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峡江,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傣族、土家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鲁匡邑宰匡句须之后。开封长垣县西南十里匡邑故城,亦属卫。又,疑鲁别有匡邑。”② 《中国姓氏大全》 称: “周代郑国有匡邑 (今河南扶沟西南); 卫国亦有匡邑 (今河南睢县西),当以邑为氏。” ③ 《姓氏考略》 注引《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宋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间以民姓主为嫌,又改为康氏。一云改为羌氏。望出晋阳。”

战国时有匡章;汉代有匡衡; 南齐有匡昕; 元代有匡才; 明代有匡福,又有匡如桐; 清代有匡辅之。

猜你喜欢

  • 吉爾門

    读音:Jí’ěrmén【综】 清时奉国将军之妻为吉尔门氏(260)。又,清蒙古镶白旗中有吉尔们氏(259),〔吉尔们〕似即吉尔门之异译。

  • 读音:shān晋有沙楼国帅钐加。(见《集韵》)

  • 期傘

    读音:Qīsǎn【综】 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温都

    读音:Wēndū【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十九派,出讷殷江、绥分、黄泥洼、浑春、沾、马察、瓦尔喀、吴苏里、苏仑里乌喇、倭济、吉阳、阿库里、沙济城、讷殷、瑚秦村、长白山、吉林乌拉、苏完、嫩河等地(23,6

  • 鴻吉哩

    读音:Hóngjílī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并注其源。其源不一: ①“本部名,因以为氏。”②“琳沁巴丹子其一曰鸿吉哩,(元)太祖命其子孙因名为氏,亦为鸿吉哩氏。”

  • 錫拉薩

    读音:Xīlāsà【综】 清驻防察哈尔镶白旗中有锡拉萨氏(259,260)。

  • 闾丘

    读音:Lǘqiū闾丘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春秋时,邾国(在今山东邹县境内)有地名闾丘邑,当地人遂以邑名为姓。二是源自齐国大夫闾丘婴之后。闾丘姓早期活动于山东一带,如今北京、上海等

  • 孫佐夫

    读音:Sūnzuǒfū俄罗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俄罗斯族》 收载,未详其他。

  • 孟郭綽

    读音:Mèngguōchuò【综】 清正蓝旗满洲领催乌什谭之妻为孟郭绰氏(260)。

  • 潘景

    读音:Pānjǐng【源】彝族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