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奚
【综】 北魏时改代北姓吐奚氏为古氏,见《魏书·官氏志》(27,60)。一作〔吐古〕(27)。【人】 吐奚华,代人,北魏时司徒,赐姓古名弼(6,12,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后魏吐古弼大夫本姓吐奚,名华,后魏司徒,赐姓古名弼。”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 “代北姓,后改为古氏。”
【综】 北魏时改代北姓吐奚氏为古氏,见《魏书·官氏志》(27,60)。一作〔吐古〕(27)。【人】 吐奚华,代人,北魏时司徒,赐姓古名弼(6,12,27)。
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后魏吐古弼大夫本姓吐奚,名华,后魏司徒,赐姓古名弼。” 《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 “代北姓,后改为古氏。”
读音:Jīnkù【源】 彝族姓(375)。
读音:yín【源】 见《姓苑》(15,24,60)。【布】 河南温县(284)、湖南攸县(283)、四川(86)、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 寅午辰,元延祐初浙江嘉兴教授(15,21,24)。现行较罕见
读音:Shǎnjiě历史上西羌复姓。《康熙字典》 收载,其据《转注古音》 注“”云: “西羌彡姐(按:‘彡且’ 即‘彡姐’ 之省),见 《汉书》。今西羌尚有此姓
读音:yǒu shēn【源】 汤先娶有莘氏女为妃,见《史记·帝王世纪》(60,62)。古莘国亦称有莘,故城在今山东曹县北。【变】 亦作〔有侁〕(17)、〔有辛〕(17)、〔有㜪〕(17,
读音:Xiè【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浙江江山(325)、台湾高雄(64)、北京等地均有此姓。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wáng guān【源】 春秋时晋大夫王官无地御戎,后因氏,见《左传》(7,17)。王官为春秋时晋地(故城在今山西闻喜),晋大夫食采于此邑,遂以地为氏(17,60)。【人】 王官子羽,春秋时楚国
读音:Shèn【源】 见《广韵》(63,239)。【变】 慎一作昚(7)。即慎氏。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 收载并注此音;《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未详其源。
读音:Yúqiū《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 收载,未详其源。(按: 疑此乃 “余丘”之讹,参见该条。)
读音:/Eh【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读音:yá【源】 ①周穆王时大司徒君牙之后,以字为氏,见《风俗通》(7,9,12,15)。 ②周时太公(即姜子牙)之后有牙氏(17,60,62)。一说,齐公子牙之后,见《姓考》(17)。 ③壮、景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