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í

【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4)。④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12,17,60)。⑤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17)。⑥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116)。【望】 城阳(60,418)。【布】 上海(92)、嘉定(351)、江苏武进(314)、湖北黄梅(361)、四川(59)、台湾彰化(64)等地均有此姓。【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21)。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注云: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②郑樵注云: “䢵 (按: 或作 ‘妘’) 姓, 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 “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③又注: “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④又注: “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⑤又注: “邾大夫夷射姑 (之后)。”且称:“夷氏有四: 夷诡诸之后为夷氏; 又: 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

《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 (据 《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 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

《中国姓氏大全》称: “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 (音bó) 县东南。”误。

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 汉代有夷长公; 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猜你喜欢

  • 读音:tún【源】 春秋时楚有扬豚尹官,其后以豚为氏(60,62)。【人】 豚少公,汉时人,见《印薮》(15,21)。罕见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 (春秋)楚有扬豚尹官,(见《左传》

  • 崔佳

    读音:Cuī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23,63,180,260)。【变】 后改为崔氏(180)。【人】 崔佳联元,清满洲镶红旗人,同治七年进士(7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哈达地方,乃满八

  • 读音:hán【音】 亦音Qiān(60)。【源】 见《姓苑》(7)。春秋时楚有馯姓(60,62)。【望】 吴郡(17,418)。【变】 亦作〔馯臂〕氏(7),误(21)。【人】 馯臂,字子弓,春秋时楚

  • 果古爾

    读音:Guǒgǔěr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 援引 《瑗珲县志》 收载。或作“郭博勒”,后改为单姓“郭”,盖取果古尔氏之首音谐“郭”而得。

  • 李叱

    读音:Lǐchì《姓氏词典》据《宋史》收载,“宋有李叱腊钦。”未详其源。

  • 读音:Wò【源】 西夏时吐蕃部折平族酋握散(40,101)。当为握姓之始。亦见《清稗类钞·姓名类》(30)、《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中国姓氏集》(62)。罕见姓氏。《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

  • 門質習

    读音:Ménzhìxí【源】 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变】 一作〔门质老〕(431)。

  • 读音:Gān【综】 源出不详。台湾基隆、南投等地均有此姓(64,68,261)。

  • 倭徹赫

    读音:Wōchèhè【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哈达(23,63,180,260)。【变】 后改为魏氏(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哈达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后或改为

  • 賀拔

    读音:Hèbá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与后魏同出阴山,世为酋长。代北人谓地为 ‘拔’,言总有其地,而人相贺,因以为氏。”《中国姓氏大全》 称: “后改姓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