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歌赋>历史百科>姓氏起源>淳于

淳于


读音:Chún yú

淳于姓是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年,姜姓斟灌氏受封于淳于,国家被灭亡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

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

淳于姓历史人物有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以博学滑稽著称。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他被任为大夫,多次讽谏威王和相国邹忌改革内政。楚国攻齐时,他到赵国求援,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因此而退兵。前后数次出使诸侯国,每次都能不辱使命。

淳于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二十五位。


【源】 系自姜姓。周武王封炎帝之裔为淳于公,号淳于。淳于故城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为夏时斟灌国。春秋时灭于杞,淳于公入曹,子孙遂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7,12,17,60)。一说,淳于为春秋时州国都城,故姜姓州公之后有淳于氏(7,60)。【变】 ①唐时为避宪宗御名,河内淳于氏有改姓于氏者(7)。亦有改姓淳氏者(60,62)。②亦作〔湻于〕(12)、〔涥于〕(17)。【望】 河南(17,21),河内(418)。【布】 台湾台北(64)、山东黄县等地均有此姓。【人】 淳于髡,春秋时齐国名人(21)。淳于赐,汉时大司农(21)。


现行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尚友录》 云:“淳于,河内,羽音,春秋时小国也,子孙以国为氏。”②其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淳于公子孙以国为氏。唐贞观所定七姓,一曰淳于,至宪宗,避御名,改为于氏。” 《姓氏考略》 引 《水经注》云: “ ‘淳于县,故夏时斟灌国。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淳于国。’ 后以国为氏。” 又引 《姓谱》 云: “出於姜姓州公之后。”

” 或作 “”。

战国时齐有淳于·髡; 西汉有淳于·意; 晋代有淳于·智。

猜你喜欢

  • 烏護

    读音:wūbù【源】 ①相传炎帝参卢之后有乌护氏,见《路史》(60,62)。②北狄(一作赤狄)七姓之一为乌护氏(17,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路史》

  • 读音:Yū於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据说黄帝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的历史,被封于内乡,其子孙后代以於为姓,通常认为,於则是於姓的始祖。二是以

  • 格和勒

    读音:Géhélè【综】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巴彦太之妻为格和勒氏(260)。

  • 读音:Mǎo/Mau【综】 源出不详。山东长清有此姓(317)。

  • 尼沙

    读音:Níshā【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尼沙、那木都鲁等地(23,63,180,260)。源自金时女真人聂散氏。【人】 清镶蓝旗满洲官学生苏冲阿之妻为尼沙氏(260)。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续

  • 哥舒

    读音:gē shū【源】唐时突骑施,原属西突厥,有哥舒部。以部为姓(6,12,17)。又,唐时西突厥十姓中有哥舒厥俟斤、哥舒处半俟斤,均属努失毕部(428)。哥舒氏当出于此二部。 【变】后改为哥氏(6

  • 读音:pú【源】占城国人姓,见《宋史》。占城国在今越南中部。入居中国者以莆为氏(60,62)。 【布】北京(91)、浙江江山(325)、台湾花莲、基隆(68,261)、四川成都(91)、灌县、乐山、河

  • 读音:Wāng《姓氏词典》引《姓苑》收载并注此音。其注称: “汉代有尫充。”未详其源。

  • 读音:Wú吴姓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于姬姓。周武王封仲雍的曾孙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 建立吴国, 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氏。二是上古时已有吴姓, 这一说法比较复杂, 如说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 因“虞”

  • 读音:yǎn【音】 亦音淦(Gàn)(17)。【源】 见《姓苑》(17)。罕见姓氏。《汉语大字典》 收载,其注引 《集韵》 云: “弇,姓也。”或音nián,姑兼收以备考。